不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 请试试刷新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2023年12月20日,记者走进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员工都在忙碌着,有人在运送原料,有人仔细算着入料重量在制作豆馅,还有人正在包装制作好的黏饽饽……

传承技艺,讲好黏饽饽文化故事

黏饽饽,也叫黏豆包,是满族传统特色食品,原材料以苞米、大黄米为主,是粗粮细作的典范,它有着300余年历史,蕴含着古老的饮食文化。

在当地人心目中,黏饽饽里有让人留恋的美味,更有寒冬里的温暖和幸福。“我从16岁开始做黏饽饽,制作黏饽饽的场景是非常热闹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过来帮忙,一排排黄澄澄的黏饽饽整齐地摆在院子里,一直吃到开春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满族黏饽饽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全利向记者介绍,现在,青龙还有不少人坚持手工制作黏饽饽。首先把苞米、大黄米等称好,然后将其磨碎,泡上几天,泡的时间越长,做成面后香味就越浓。泡好的米拿去磨坊磨面,和好面放到热炕头上发酵。这时,准备好红豆馅、白豆馅和发酵了一晚的面,就可以做黏饽饽了。以黄米红豆馅黏饽饽为例,选用当年优质大黄米、苞米,经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筋糯充满米香的皮料和醇香的馅料完美结合,真正让人品味到满族传统经典美味。

“传统的黏饽饽制作方法和它背后的故事,是满族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成为非遗传承人后,张全利感觉身上担子更重了,他在提升技艺的同时,致力于传播黏饽饽背后的饮食文化,他经常和同事开展传统技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参与各种展览、展会,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民间技艺的了解和认同。

2022年10月9日,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工人在忙碌地分装黏饽饽。(河北日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通讯员 孟宪凤摄

创新发展,老手艺焕发时代活力

“我们最新研发了皇馍馍,这款产品采用糜子米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工艺复杂。我们在西北饮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做好的皇馍馍呈开花状,不但外形漂亮,吃起来也松软醇香。”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胜利介绍,为了让更多人尝到黏饽饽的美味,他们还创新售卖渠道,在京东等各大网络平台销售,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这一特色美食。

张胜利、张全利兄弟二人走创新发展之路并不容易。由于黏饽饽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冬季,所以要实现全年销售盈利很不容易,曾经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惑。有一次,公司生产的红豆包解冻后,表皮裂开,虽然数量不多,也不存在质量问题,但卖相不好。为了避免影响口碑,张胜利和员工们就一家家商店去回收这批产品,获得了良好的信誉。

此后,他们不断研究黏饽饽制作技艺,聘请有多年经验的老师傅指导制作,2012年成立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建起具备一定规模的黏饽饽加工企业,在黏饽饽产品种类、材质等方面不断创新,相继推出紫薯包、红豆包、红糖大枣开花馒头等30多种产品。

“这些年,我们一次次革新技术,不断调整醒发设备、控制醒发时间和温度等,摸索出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标准,还注册了‘在旗’商标,让黏饽饽生产与手工成形制作完美融合。”张胜利说,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他们生产的黏饽饽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扑面而来的中国年味儿,香喷喷的豆包”作为冬奥美食和运动健儿小故事的主角之一,火出了圈儿,来自青龙软糯香甜的黏饽饽赢得了各国运动员的喜爱和赞誉。

2023年12月20日拍摄的河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满族黏饽饽制作技艺的模拟流程泥塑展示。 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摄

产业带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一袋皇馍馍能卖到三四十元,临近春节这款产品日出货量成百上千袋……如今,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带动更多青龙当地群众走上致富路。

“来公司上班,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还能定期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工人张艳秋介绍,她和同事很多都是周边村的,有人还辞掉外地工作回来打工,在家门口上班,照顾家庭也不耽误。

“首先要让员工了解黏饽饽的传统制作技艺,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会有专门的黏饽饽制作技术人员教授制作技艺技巧,既让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又帮助村里人找到致富方法。”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慧介绍,如今随着黏饽饽销量的增加,公司用工数量也不断增加,工人从最初的十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60多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

依托传统文化和技艺,该公司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形式,推广和完善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种植大户带动与农户自营的模式,突出资源禀赋优势,激发农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目前,公司已与青龙多个乡镇、专业合作社签订杂粮收购协议,发展杂粮基地上万亩,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杂粮种植。

“民以食为天。新时代古老的非遗项目满族黏饽饽制作技艺又迎来了美好的前景,我们有信心把它传承下去,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张明慧说。(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孙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