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目录

  • 全国农产品发展联盟属于什么单位
  • 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有哪些?
  •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是不是中央直属机关
  • 农产品再加工的意义?
  • 农业创业项目有哪些
  • 2050年中国农业畅想
  • 请问谁知道中南大学导师信息,隆平分院的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的研究生导师情况吗?请告知,本人将不胜感
  • 吉林省现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是什么?
  • 宁夏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具体是哪些?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哪些部署
  • 全国农产品发展联盟属于什么单位

    全国农产品发展联盟是由从事茶产业的科研、种植、生产、加工、流通、推广、服务等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盈利性机构。

    联盟愿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资源,逐步发展成为集“政产学研金社媒”为一体的、具有行业领导力和全国影响力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

    全国农产品发展联盟的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最大的特点是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和市民,亦工亦农,与农业血脉相连,与工商业密不可分。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力农民全面小康;有利于引领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兴办联盟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好办法,有助于把政府与业界、顶层设计与企业实践紧密的结合,发挥联盟嫁接政府、连接市场的纽带作用,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规范产业秩序,维护行业权益,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有哪些?

    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有:

    1.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

    2.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3.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

    4.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是不是中央直属机关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委员会),经中国科技创新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批准,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备案,成立于2013年6月22日

    指定业务配套机构为:国科盛农(北京)生态农业科学研究院(见中科发文2013第06022号)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3年7月8日批复支持成立(见中央农字2013第070822号文)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支撑,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依据新一届政府政策的思路,按照“科技促进农业发展,创新提升农业价值”和“政府行为推动,市场服务实施”的指导思想,以及“产学研用联盟、示范基地带动,平等协作”,助推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科技服务工作模式;依托科研团队,为全国各村镇产业园区农产品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科技发展,制定升级规划方案,实践指导,课题调研;同时开展相关农业种植、养殖、产品加工生产的技术交流,高新科技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及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以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的生产示范基地认证等工作

    农产品再加工的意义?

    "加工处理农产品"体现的经济意义

    1*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从事农产品人员的积极性带动农产品产业发展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

    阐述农产品深加工的意义

    农产品加工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产品加工是指以人工生产的农产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加工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狭义的农产品加工是指以农、林、牧、渔所属某种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我国,人工生产的农产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并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何为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产物料为原料进行加工的一个产业或行业,在整个加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复杂的系统工程,除农业部门外,农产品加工业大多集中于食品、轻工、化工、纺织、医药等行业部门,产品繁杂。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农产品加工业逐渐涉及和应用的技术属多学科、多专业、高新技术和综合技术。

    农产品加工业的分类

    国际上通常将农产品加工业划分为5类,即:食品、饮料和菸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木材和木材产品包括家俱制造;纸张和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橡胶产品加工。我国在统计上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是12个行业,即: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菸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俱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

    农产品加工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第一,可以提畅农产品附加值,可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

    第二,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可以捍卫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

    全国农产品产业加工发展联盟有何意义

    加强农业经济组织,提高营销凝聚力

    农产品加工对国民经济有何重要意义

    1、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

    2、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劳动技术密集,在服务“三农”、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增加出口、保障营养健康与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是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

    农业标准化的现实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这个目标,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流通的标准化。要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而推动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农产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建立起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同时,标准的提高又会推动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为标准化的过程,也是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和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农业标准化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2002年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标准“门槛”低,加之检测能力弱,客观上为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势下,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其承担起扩大出口、调节进口的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推动和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也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农村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和农业市场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谈不上建设现代农业。

    论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1.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2.市场调查,这是必须步骤。适应市场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3.质量是关键。

    4.价格是手段。

    5.品牌是希望。

    6.出口政策是引导。

    7.创新是发展,引导外国消费方向才能长存。

    8.人才是主要内容。

    9.科学技术是利器。

    10.金融的融资是后盾。

    11.市场信息的交流是发展的基础。

    思考农产品加工产业这块怎么来扶持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在项目上给予支持。制定更加全面的扶持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发展政策,建立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绿色审批通道,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二是在用地上给予支持。进一步扩大农业设施用地的适用范围,将冷藏库、烘干窑、产品研发中心等设施建设纳入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范围,降低土地出让金额度,压缩土地审批办理时限。三是在招商引资上给予支持。积极组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境内外经贸活动,对引进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国际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特殊政策,采取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的办法,吸引帮助企业来豫发展。四是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对于近年来出台的财税、信贷、投资、外经外贸、科技等扶持政策,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依规及时做好变通处理,真正让企业享受到政策实惠。

    (三)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一是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二是对中小型企业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研发推广节能、低耗、无排放的加工技术装备上给予补助。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促进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研发推出更安全更健康的农产品加工制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着力提升企业家素质,开展量身定做的高层次培训,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农业产业政策、经营管理水平高、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家队伍。二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利用教育、人力资源、农业、扶贫、民政等资源,加大农民工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三是鼓励企业、中介机构、大专院校和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开展定向定岗位的职业教育培训,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特殊需要。

    (五)强化市场营销。一是推进品牌建设,引导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活动,发挥以技术标准、健康标准、食品安全、产品标识为特点的品牌效应,打造国内国际知名的农产品加工制品。二是开展互联网营销,积极探索农产品加工业在“互联网+”新形态下的发展模式,实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逐步数据化。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全过程、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打击危害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农业创业项目有哪些

    想要创业,建议您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项目,看自身是否具备相关项目的资质,找对项目之后脚踏实地努力。当然创业过程中的资金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您启动资金有限,可以通过小额贷款的方式来解决。

    推荐使用有钱花,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旗下信贷品牌,面向用户提供安全便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服务,借钱就上度小满金融APP(点击官方测额)。有钱花消费类贷款,日息低至0.02%起,年化利率低至7.2%起,具有申请简便、利率低放款快、借还灵活、息费透明、安全性强等特点。

    2021年5月21日,度小满金融推出以“家和万业兴”为主题的助力小微活动,提供10万份“日息万一+百万保险”礼包,帮助小微企业家庭成长。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活动详情请以度小满金融APP页面显示为准。

    和您分享有钱花消费类产品的申请条件:主要分为年龄要求和资料要求两个部分。

    一、年龄要求:在18-55周岁之间。特别提示:有钱花谢绝向在校学生提供消费分期贷款,如您是在校学生,请您放弃申请。

    二、资料要求:申请过程中需要提供您的二代身份证、本人借记卡。

    注意:申请只支持借记卡,申请卡也为您的借款银行卡。本人身份信息需为二代身份证信息,不能使用临时身份证、过期身份证、一代身份证进行申请。

    2050年中国农业畅想

    李惠安: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科技创新

    2005年12月3日15:25 农博网

    李惠安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顾问、研究员

    1 对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势的判断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化经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兴起以来,经过15年的发展,从总的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

    (到2004年底,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达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销售总收入1426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70.9%,91.7%和141.7%。带动农户8454万户,比2000年增加41.8%,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平均增收1202元/户,比2000年增加302元。

    从农业产业链发展看,这个“新格局”的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其主要特点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产业培育发展期,逐步进入产业整合发展期。实践证明,产业链发展到整合发展期,有力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了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产业整合,突出了主导产业,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区域性或跨区域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

    ——以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龙头,以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为基础,带动广大农民,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例:从内蒙西部临河→东部赤峰,形成1000多万亩饲料玉米种植带和150多万头的奶牛产业带)

    ——以县、市为区域,以若干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支撑,形成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商品优势。

    (例:河南邬陵县花卉,湖北谷城县种业,湖北罗田县板栗等)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吉省为例)

    (二)通过科技整合,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包括农业科技体制与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手段创新和科技成果创新三个方面,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逐步促进了农业产、学、研相结合。

    (三)通过产业链内相关环节整合,形成了农产品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机制创新,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公司+农户《占总数43.6%》、中介组织+农户《占总数36.4%》、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占总数9.3%》)

    ——相关环节利益关系的整合,在产业链内龙头企业与农户逐步形成以合同契约为主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利益联结机制。

    (其中:合同方式占51.9%,合作方式占12.6%,股份合作方式占13.3%,其它方式占22.2%)

    ——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价格调节、利润返还、系列化服务等,使农户得到实惠;同时拓宽农民就业门路。)

    (四)通过资本整合,培育了一大批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通过运用兼并、收购、控股、参股和租赁、战略联盟等资本运营手段,形成一大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江苏雨润、四川四海为例)

    ——进入资本市场。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例如目前全国农业类上市公司63家,近年来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达210多亿元(以内蒙例)。

    ——促进了农业对外开放。2004年,龙头企业出口创汇20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2倍。

    (五)通过市场整合,涌现出一大批名牌产品。

    —在市场竞争中,随着企业的资本扩张、产品扩张,农产品的市场在分割、在洗牌,有的企业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在扩大,有的则萎缩;有的退出某区域市场,有的则进入其它区域市场乃至全国市场或国际市场——尤其是很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抢占了市场先机(以乳制品、温氏为例)。

    特别要提及的是农业产业链由培育发展阶段发展到整合发展阶段,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发展模式由自由发展模式,发展到规范发展模式;

    (从经营管理不规范→遵守游戏规则,注重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等)

    二是、龙头企业发展的重点从注重产品数量,发展到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与品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三是、龙头企业的目标结构,由注重近期和提高效益为主,发展到近期与远期目标相协调,注重可持续发展;

    四是、驱动因素,由政府+市场,发展到市场需求导向为主;

    五是、竞争力来源,主要从政策+能人+资源,发展到机制+智力;

    从多数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产业链的整合发展阶段,但在这同时也已经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进入产业链的创新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企业有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和实力,产业组织体系健全,产品标准化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结构基本平衡,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等。(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大大约有10%~15%,进入产业链的创新发展阶段)

    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

    1、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

    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3、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组织体系有待健全。

    4、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其中资金不足仍然是发展的瓶颈。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总的趋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主要表现在: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向跨区域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由点向区域发展;2,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加工业由带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3,农业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与稳定,效益进一步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十分重视。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江西、湖北视察时又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发展对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链发展

    (一)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有4个重大转变:

    一是农业科技体制与机制,从过去的产、学、研分离,逐步向产、学、研相结合转变。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由单一的以涉农科研、院校为主体,逐步向涉农科研、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多主体转变。

    三是农业科技手段由传统型逐步向计算机化、信息化等现代手段转变。

    四是农业科技投资主体由政府为主,逐步向政府、龙头企业、社会资金等多元化转变。

    (二)农业科技体制与机制创新的主要模式:

    从创新主体上分,大体上有三大类:

    第一类:以涉农科研院校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

    主要是(1)兴办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型经济实体(公司)。

    (2)研转企。

    (知识产权或科技成果或专利有偿转让)(例:中水院、中农科院饲料所等)

    第二类: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

    (1)龙头企业自建科研开发机构(据不完全调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以有70%以上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

    (2)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依托相关涉农科研院校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含博士后工作站)

    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校的联合程度上分,又可分为:

    (3)资本联合型。即科研院校或专业技术人员以自有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入股龙头企业;

    (4)联合攻关型:

    ——由龙头企业出资联合开发;

    ——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同出资攻关;

    ——由国家财政出资攻关(主要是承担国家或省级重点课题)。

    (4)技术指导型。即龙头企业常年或短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顾问,进行技术指导或培训。

    第三类: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这种创新模式又可分3种:

    一是龙头企业依托农技推广部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二是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兴办“科技示范场”、 “专家大院”、“科技入户工程”等。

    三是以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的农业集成创新。

    (三)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作用——是提高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原动力。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助推器。

    主要表现在: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优化了农牧业结构。近几年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大力推广优良畜种和先进的养育技术(如:胚胎移植等),促进畜牧业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2004年,畜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

    ——提升了农业整体素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

    2、延长农业产业链

    研发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以长春大成集团玉米产业和陕西富安果业为例)

    3、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型逐步向集约型、知识型和现代型转化。

    运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了生态环境。

    例:以“工厂化农业”和“设施农业”为标志的土地工程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例:“精准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逐步应用;

    例:替代型技术的推广(如: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喷灌、滴灌、中小型农机具的广泛应用)

    4、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率(从上个世纪末的30%提高到40%以上)和科技贡献率(从45%提高到48%)。

    5、通过科技培训和推广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以新希望、六和饲料为例。

    (四)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2、农产品加工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滞后;

    3、农业技术不够适用性问题依然存在。表现在: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生产的可行性和应用的风险性等方面;

    4、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3 关于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几个观点。

    (一)农业科技创新要有新思路。(创造有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智力投入,形成企业专有资产)。(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二)因地制宜,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在完善多种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同时,重点是完善以龙头企业为有效载体,依托农技推广部门,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三)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在信息时代一个企业、一个单位获得信息的能力,是衡量它能否科学决策,能否提高创新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科技成果是社会公共产品性质。

    1、各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重点是:(1)对农业科研原始创新投入;(2)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创新投入;(3)加大对在引进的基础上,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4)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的培训、技术、信息服务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等。

    财政支持方式:全额、贴息、补贴、资本金注入等。

    2、加大税收支持力度

    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研发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可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对于龙头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类的产业项目,引进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农产品加工生产设备,可按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购买国产设备的投资,可按规定享受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3、创建多元化的、稳定的农业科研投融资体系。

    (如:创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农业科技投融资公司、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

    此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项目上,给予倾斜与支持

    **************************************************近年来,长沙市坚持把加快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为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大扶持引导力度,使农业龙头企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涌现了一批知名品牌或产品,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蓬勃发展。

    1 长沙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94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有77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40家,1亿元以上的有8家。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总产值达到42.5亿元(烟草加工除外),安排就业劳动力达到16万人,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创汇达5660万元,带动开发农副产品基地128万亩。其中市级龙头企业34家,2002年资产总额达到22.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1亿元,实现利润6247万元,税金7181万元,带动基地113.55万亩,带动膛户35万户。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市场流通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并呈现以下特点:

    1.1 依托资源优势,区域特色开始显现

    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发展区域特色产品,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农副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率大大提高。如长沙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作为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来抓,造就了“金茶”、“金鼎茶”等知名品牌,金井茶厂,长春茶厂已发展成为我市茶叶生产的龙头企业。

    1.2 品牌效益凸现

    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受消费者青睐的生产品牌,如我市的秀龙大米、凯雪面粉、黄金圆粉丝等连续两届被评定为全省十大农产品品牌。

    1.3 园区特色明显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吸引了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入驻,产业优势突出,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摇篮。如望城食品工业园引入了旺旺食品、派派乳业、沐林现代食品、黄金园湘粉等龙头企业入园,年产值达到11亿元,上缴税金近亿元,并带动提升了传统产业湘粉加工的发展,预计到2005年该工业园可完成总产值30亿元以上。

    但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水平的还较少,20%的龙头企业资产规模不到1000万元,最少的只有300多万元,部分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少,保留陈旧传统工艺和设备的多;采用新材料、新包装的少,沿用老包装或简易包装的多。显然,这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是不相适用的。

    第二,发展资金短缺,企业投入困难。融资渠道不畅,现代融资手段缺乏,企业担保抵押困难,银行贷款难以到位。根据有关调查,银行贷款仅能满足企业发展资金的20%~30%,资金缺口比例高达70%以上。

    第三,标准和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难保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刚刚起步,虽龙头企业产品大都得到了认证,但众多加工企业还不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少数企业产品质量低劣,经常出现不合格产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仍存疑虑。

    2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迫切需要

    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这些年来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处于全省前列。但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著名农副产品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以2001年为例,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年增长12.1%,而同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只有5.9%。“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产业化的提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明确的思路,但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农副产品的转化加工及销售加工及销售必须通过发展龙头企业来实现,因此,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迫切需要。

    2.1 发展龙头企业是降低农业经营风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需要

    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外联市场,内联农户。通过它可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告诉农户需要生产什么,同时又通过自身的转化加工和市场渠道使农副产品快速打入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产业,产业连农户,有效提高农业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增强了农业生产的应变能力和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只需根据市场需求放心生产,不必为产品的出路担心,生产收入得到有效保障,有效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 发展龙头企业是引导生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龙头企业拥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能准确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并通过运用价值规律,按照市场法则对农业生产实行有效调控,对农户提出指导性计划,告诉他们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养活农业生产活动的盲目性。并引导农户优化生产,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生产出加工开发潜力大,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通过龙头企业的引导,去年我市农民用于良种引进、设施栽培的资金达4亿多元,农产品品质明显优化。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过去两年,全市共调整种植面积26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到230万亩。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甜糯玉米、品牌茶叶、商品蔬菜、时鲜瓜果、高档花木、名贵药材、优质烤烟八大主导产业,这八大主导产业的生产面积共计430万亩,产值合51亿元。

    2.3 发展龙头企业是提升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我市有400多万农业人口,农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随加值低,农业资源优势难以释放。有关资料表明,世界发达国家每1元农副产品的加工平均增值额为2~9元,而我国只有0.41元,这也是农业长时间陷于大而不强,量大效低的经营怪圈的根本原因。通过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开展主导产品的产后加工处理,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得到有效增加。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林牧畜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32:1,产业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市级34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32家,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利税1.2亿元,平均每个企业达到5000万元和400万元,带动基地98万亩,为我市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和农民纯收入增长作出了贡献。

    2.3 发展龙头企业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

    龙头企业成为沟通城乡的纽带,加快了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载体。这几年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安置农业劳动力达16万多人。同时,龙头企业本身就是农村第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前提。目前,我国农村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严重失调,而沿海开放地区和发达省份相对较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沿海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好,其中许多乡镇企业都发展成为农业龙头企业。

    3 建议与对策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市农村还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化的转型期,在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中,产后保鲜、加工环节仍然滞后。因此,加快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非常必要和迫切。今后几年,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逐步把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建成布局园区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现代化的经营新格局,加快推动农村“三化”进程。

    3.1 提高认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摆在重要位置

    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中,应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当作一项盈利、创汇、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来看待,当作最有发展前景和生机的后续产业来扶持。做到思想到位、政策到位、资金以位、服务到位。发展龙头企业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只是农业部门的事,各有关部门都要把支持产业化经营作为自己的责任,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从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稳定的大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协调意识,努力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3.2 聚合生产要素,引导多元化投资兴办龙头企业

    3.3 围绕龙头,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靠基地来支撑,龙头企业的发展与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农民增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生产基地发展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才能得到保证,同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龙头企业应把自身利益与农民利益统一起来,与农民建立原料供应和生产协作关系,通过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围绕龙头企业来合理规划区域特色经济,一般来说,一个县(区)应主要突出1~2个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并且要扩大规模,形成优势。我市目前应突出发展粮食、畜牧、花卉苗木、茶叶、果品、蔬菜、药材等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中应注意:一要优质化,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指导作用,引进优良技术和品种,改善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二是要标准化,基地连着千家万户,基地建设应按照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由公司向农户统一提供种亩,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栽培管理,三是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利益分配关系,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真正使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4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

    3.5 加强信息传播体系建设,加大信息支持力度

    我市已投资180万元建立了长沙市农业信息港,现已全面开通,投入使用,全市200多个涉农部门、涉农企业和农民在网上建立了分港、子网、网页。有近千个加工企业和种养流通大户实行网上发布信息和交易。下一步,要抓紧以信息入户入企业为中心的长沙农业信息港二期工程建设,把网格连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让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能了解市场动态,又能及时将本企业信息传播出去。

    3.6 制定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请问谁知道中南大学导师信息,隆平分院的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的研究生导师情况吗?请告知,本人将不胜感

    1.邓华风 苗族 博士

    研究员, 中国杂交水稻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国家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984年湖南省安江农校毕业。

    1988年8月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士

    2004年7月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

    2008年12月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

    1984.8-1998.10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水稻所副所长

    1998.11 调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2002年1月 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长

    2007年2月 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0年7月任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1988年8月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农艺师

    1996年8月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高级农艺师

    1998年12月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00年12月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7~现在 中南大学隆平分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主要科研领域与研究方向

    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强优势杂交稻(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一直师从袁隆平院士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首次在籼稻中发现温敏核不育现象,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 第一个实用型早籼温敏核雄性不育系—810S。协助袁隆平院士主持了“国家早稻品质改良科技产业工程”和“中国超级杂交稻选育”、 “超级杂交育种技术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

    1995年获怀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00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水稻植物新品种保护权6项。

    现正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

    参加工作以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编学术专著2部。

    主要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先进工作者、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等10项。

    2.赵炳然 博士

    研究员 国家水稻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1983-1987年四川大学遗传学专业学士,

    1998-2003年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专业(硕博连读)博士。

    1993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2003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研究员;

    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基础研究室”副主任,

    2006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副处长,

    2010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 常务副主任;

    2009.12起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主要科研领域与研究方向

    1987年-1993年,主要从事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1992年至今,主要精力集中在水稻分子遗传育种研究上。“十一五”期间先后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支撑计划项目与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多个项目。主持完成审定品种(系)5个,并获得有关品种权3项,申报专利3项。

    现致力于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培育、转移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创新种质及其机理的深入研究、高光效水稻转基因途径创制及杂种优势核心原理与关键基因发掘等方向(领域)的研究;负责的项目(课题)有“高产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国家重大专项),“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农业部财政专项)、“超级杂交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湖南省重大专项课题)及水稻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等有关研发任务。

    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3. 王克勤 博士 研究员

    1982.9-1986.6 湖南农学院蔬菜学专业农学学士

    2005.9-2009.12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农学博士

    1992.8-1998.7 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8.8-2006.9 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6.10-今 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992.1-2007.12 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食品加工研究室主任

    2008.1-今 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辐照加工技术研究室主任

    研究方向

    农产品加工与植物资源利用

    主要科研研究领域

    以植物资源学、天然产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和辐射化学等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分离纯化新技术,促进农业与现代中药、生物能源、天然药物、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功能饮料及天然日化工业的融合,大力提升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马国辉 回族 博士

    研究员,兼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家组专家,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稻米协会副会长,亚洲杂交水稻发展(IRRI/ADB)项目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大学楚天学者等职。

    1979年1月~1981年12月湖南省常德农校大专班农学专业学习,

    1984年8月~1987年7月湖南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硕士,

    1996年9月~1999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博士。

    1976年10月~1978年12月湖南省汉寿县酒油厂工作,

    1981年12月~1984年7月湖南省醴陵市农业局工作,

    1987年7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

    1987年7月~1990年12月 在湘西科技扶贫,

    1994年11月率团出访国际水稻所、泰国水稻研究所,任团长并兼作翻译,

    1996年1月~2000年12月 在湖南省临澧县挂职并从事科研与行政管理工作

    1993年~1998年,FAO及我国援外技术教育在湖南举办的“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中受聘为水稻栽培专题教师,并参与了部分教材(英文)的编写、培训班的组织与翻译等工作。

    1999年7月,应斯里南卡政府邀请,为其制定杂交水稻发展的5年计划。

    2001年1 月~6月 在泰国与正大集团合作开发研究杂交水稻。

    2001年7~10月 作为培训班的主要负责人和组织者,与国际水稻所合作成功举办了“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

    2001年10 月~12月 应邀受聘为“亚洲发展银行/国际水稻所”项目顾问,对印度、菲律宾、孟加拉三国进行工作考察,并指导东盟成员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

    2002年3月24日 由亚洲发展银行主持的“发展杂交水稻确保亚洲粮食安全”项目(2002~2005)会议上被增选为技术委员会委员(the technical committee members for IRRI-ADB Hybrid Rice Project Phase 2)”

    2002年4月应越南政府邀请,考察并指导越南杂交水稻的发展。

    1992年8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998年8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01年8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92年8月 起担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研究室主任,

    1995年3月 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农艺种子开发部负责人(兼),

    1996年1月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艺资源室主任,

    1996年1月~2000年12月 任国家“水稻工程”临澧基点专家组组长,

    1997年5月~2000年12月任临澧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2001年12 月~现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3.7~现在 中南大学隆平分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科研领域

    (1)已经完成项目

    1)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部,2001年~2003年,专题主持人;

    2)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湖南示范区)--水稻种业专家系统,国家“863”计划,2002年~2004年,子专题主持人;

    3)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湖南省超级稻办,2002年~2005年,栽培组负责人;

    4)超级杂交稻抗倒力学机制及生理特性研究(编号:307712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2009年,主持;

    5)湘中双季稻高产区“双超”栽培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号:2006BAD02A01),科技部支撑计划,2006-2010年,专题主持;

    6)广适型超级杂交稻种3产4标准技术研究,科技部支撑计划,2008-2010年,课题主持;

    7)优质粳稻抗倒力学生物特性及其配套技术科技部支撑计划,2009-2010年,子课题主持

    8)湖南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科技部支撑计划,2006-2010年,子课题主持。

    (2)研究方向: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与生理生态,正在进行项目

    1)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攻关,2009-2012年,副主持

    2)超级杂交稻抗倒栽培“立丰灵”应用研究,企业合作(湖北),2006-2012年,主持;

    3)超级杂交稻节氮栽培“金正大”缓释肥研究,企业合作(山东),2008-2012年,主持;

    4)液体硅钾肥在杂交水稻上的应用研究,企业合作(上海),2009-2012年,主持;

    5)湖南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湖南省科技厅、农业厅,2010-2015年,栽培与土肥专题主持;

    6)“种3产4”丰产工程,湖南省科技厅、农业厅,2008年-2015年,子专题主持;

    7)湖南省优质稻产业技术创新,湖南省农科院,2010-2015年,子专题主持。

    主要获奖成果项目多项

    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第六);

    三熟制双季稻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1998年10月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第一);

    水稻优质高产高效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2002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

    三熟制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2000年11月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

    5. 马艳青 博士

    研究员 湖南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工作及学习经历

    1988-1992年湖南农学院读蔬菜专业,获蔬菜专业学士学位,

    1998-2001年湖南农业大学攻读蔬菜学硕士,获蔬菜专业硕士学位,

    2002-2006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博士.

    1992-1999年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从事辣椒育种研究,

    1997年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1年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4年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研究员.

    2000-2004年隆平高科辣椒育种,任科研副总经理,

    2005年-现在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从事辣椒育种,任所党支部书记.

    2009.12起中南大学隆平分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主要科研领域与研究方向

    从事辣椒遗传育种,选育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辣椒雄性不育系,且选育了多个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三系配套品种.现在在进行辣椒雄性不育研究和品种选育工作.

    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这是隆平分院比较有名的几位硕导,至于老师的联系方式,学校一般是不会公布的。如果你是想找导师的话,有中意的我可以帮你打听一下。祝你考研成功!

    吉林省现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是什么?

    依据吉林参业高质量发展意见,长白山地区二十四县列为人参种植保护区,其中十五个县为人参种植核心区,并提出到二零二零年,参业产值将破八百亿元;到二零二五年,参业产值将破一千二亿元。为了更好的发展人参产业,以下五个举措可以大大促进吉林省参业发展。

    一、打造“长白山人参”大品牌

    自从成立了“长白山人参”品牌,许多的企业加盟了该品牌, 其品牌价值已达190亿元, 很好地发挥了人参企业和品牌优势, 共同维护了“长白山人参”品牌, 做好了吉林省人参品牌, 实现人参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好的打造品牌形象企业必须把重心放到核心产品的开发以及丰富人参产品的种类上;有关部门应做好品牌的加盟和准入条件的相关规定, 防止假冒伪劣的相关企业和产品趁机进入甚至是扰乱人参市场, 因此维护好“长白山人参”品牌的形象至关重要。

    二、标准化技术的建立与推广

    目前, 吉林省不仅在建立人参标准化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对这些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推广示范, 但要使得人参标准化技术在农田栽参、农药使用规则及新型农药开发等方面上的很好利用, 仍需要各级科技部门、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全面的推广应用。加强人参品种的繁育水平, 选育出优质的人参品种, 进一步规范人参种子市场, 推广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优良人参品种, 使市场上良种率达到95%以上。

    三、加快行业、地方以及国家人参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 制定标准的人参产业发展意义重大。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 需要制定各种标准并不断的完善, 特别是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种人参参分质量的国家标准, 加快制定人参种苗、人参食品、保健品、药品等系列标准。

    四、加强人参从业人员培训

    在靖宇、集安、抚松、长白等人参主产地区, 以推动产业链整体发展的思路为基础, 对人参产业链中各领域技术人员提供健全的培训, 为吉林省培养一批熟悉专业技术、了解产业发展、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吉林省要不断提高人参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五、加大人参产品深加工研发强度

    人参产品的深加工离不开科技的研发,在深加工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方面, 企业可加强自主研发力度, 也可通过设备和人才引进, 实现人参深加工设备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为了加强自主研发,企业必须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建立科技攻关联盟, 深入开发药品、食品、保健品等系列人参精深加工产品, 延长人参产业链, 丰富人参品类。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人参的基础研究, 加强科技研人才的培养以及资金的投入, 结合科技人参工程、设立研发专项、组建产业联盟, 不断加大对人参有效成分、活性物质的机制和功能研究, 为人参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信经过这五大举措的洗礼,吉林省的人参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现“二次创业”。

    宁夏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具体是哪些?

    宁夏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具体有: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园艺、优质粮食、适水产业、葡萄产业、种业、红枣、牧草、苹果、道地中药材。

    1,宁夏枸杞。

    中国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宁夏枸杞则是枸杞中之上品。宁夏枸杞之所以名甲天下,其一功益于当地适于枸杞生长的土壤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其二是利用黄河水与含有各种矿物质的清水河苦水混灌。其特定条件决定了宁夏枸杞的与众不同,宁夏枸杞色艳、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品质超群,是惟一被载入新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将宁夏枸杞列为本经上品,称"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枸杞,其果谓“枸杞子”,是宁夏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居“五宝”之首。

    2,清真牛羊肉。

    肉质鲜嫩的“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特产,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产品出自该市涝河桥村而得名。而宁夏涝河桥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形成了集牛羊养殖繁育、牛羊定点屠宰、牛羊分割冷鲜肉加工、速冻调理食品、速冻米面食品加工及功能滋补型牛羊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企业,也是我区最大的清真牛羊肉屠宰交易市场。

    3,奶产业。

     宁夏目前奶牛存栏34万多头,年产鲜奶90多万吨,共有23家企业加工奶制品。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宁夏主要乳品企业产品大量积压,企业资金链出现困难,一些企业、奶站不能给奶农及时兑付奶款。为了帮助企业、奶农渡过难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对奶产业提供贷款、补助、贴息等多项财力支持。

    4,马铃薯。

    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254.3万亩,围绕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自治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主食化开发试点等项目支撑,形成了“种薯三级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进,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格局。在项目区集成推广“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收机播+科学贮藏”综合技术模式。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70%以上,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

    5,园艺。

    宁夏园艺产业园拥有现代化的五大展厅:主要花卉、蔬菜、水果、宁夏特色的园艺展示;其中集国际、国内珍贵植物和我区特色产品为一体的休闲植物园是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垂钓、餐饮的好地方;产业园为公众提供的休闲餐饮区更是观光、休闲、度假、垂钓、餐饮的主要场所。

    6,优质粮食。

    宁夏在春耕生产中,从调活结构、调高质量、调优品质入手,全面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着力推进全区优质粮食生产。将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恢复优质小麦面积,充分发挥宁春4号、宁春50号等优质强筋春小麦品质优势,预计面积将达到190万亩。

    提升水稻品质,加大宁粳43号为主的优质水稻品种推广,预计面积将稳定在110万亩;优化玉米结构,进一步适度调减籽粒玉米面积,扩大粮饲兼用、青贮、鲜食、制种玉米种植,预计面积将430万亩;稳定马铃薯面积,加快马铃薯种薯繁育、主食化专用品种推广和主食产品开发试点,预计面积240万亩。

    7,适水产业。

    宁夏适水产业以“一优三高”为引领,以“增效、扩量、生态”为核心,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从渔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首要任务,利用和挖掘宜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全区渔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现在,适水产业面积达到81.8万亩,水产品产量14万吨以上,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22.2公斤,宁夏渔业在西北地区重要渔业生产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

    8,葡萄产业。

    比起国外历史悠久的酒庄,宁夏葡萄酒产业虽然只有30多年发展历程,但近五年来,先后有40多家酒庄的300余款葡萄酒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得奖项,成为宁夏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

    美国《纽约时报》评选的全球2013年“必去”的46个最佳旅游地,宁夏与巴黎等世界著名旅游景区一起名列其中,入选理由是“在宁夏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世界葡萄酒大师杰西斯.罗宾逊在品鉴了宁夏产区的葡萄酒后说:“毋庸置疑,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在宁夏”。宁夏产区已成为国际葡萄酒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得到了国际葡萄酒界的普遍认可。

    9,种业。

    宁夏专门成立农作物种业联盟,科研、生产、经营单位组团发展,有利于加速宁夏种业科研成果转化步伐,有利于杜绝市场上非法生产、销售宁春系列小麦品种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宁夏种子质量、扩大宁夏春小麦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宁夏种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0,红枣。

    宁夏大红枣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干果红润,且味美甘甜,是让人一品难忘的天然果品,是家庭休闲 、馈赠亲友之佳品。而宁夏灵武素有“水果之乡”之称,种植果树已达1500多年历史。从唐朝开始,灵武长红枣就被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果中珍品”。

    11,牧草。

    夏全区人工牧草种植面积已从2003年的100万亩增加到850万亩,其中1年生和重茬种植265万亩,多年生牧草585万亩。封山禁牧12年中,宁夏将草畜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加强优质高产苜蓿种植和多年生人工草地复壮更新,不断加速实现优质牧草种植提质增效,同时配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

    12,苹果。

    宁夏苹果产区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海拔平均1150米,年均气温9℃,天高气爽,日照充足,紫外光较多,昼夜温差大,利于苹果干物质积累。宁夏苹果酸甜适口,优质高产,元帅系、金冠苹果在全国鉴评中多次名列前茅。

    13,道地中药材。

    宁夏科研人员从国内外引进的81个优良道地中药材新品种中,筛选出蒙黄芪、黄芩等12个适宜区内中药材人工种植的新品种,并得到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支持。 2002年,国家科技部将《宁夏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西部专项支持重点。自治区“8613农业科技工程”将道地中药材开发与技术研究列入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哪些部署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建设项目,逐步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加强投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改善其他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办法,充实主要农产品储备,优化农产品进出口和吞吐调节机制,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五)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县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今年起组织实施。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加强产粮大县建设,确保区域内粮田面积不减少、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坚持放开市场,积极搞活流通,完善产销衔接。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加强粮食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改善全球粮食供给作出贡献。

    (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发展油料生产,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棉花、糖料、马铃薯等大宗产品,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发展林业产业,繁荣山区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强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