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食物观

2024年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2024年5月17-19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年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分会和北京食品学会主办,河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学院和北京食品学会承办。

      开幕式上,分会理事长江正强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朱明常务副理事长、河北科技大学李铁军校长、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王增利主任致欢迎词。

江正强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本次学术会议设置了1个主论坛和5个专题论坛,主论坛环节,3位院士和5位专家分享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庞国芳院士(中国工程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演讲题目: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化研究30多年

      庞院士回顾了过去的困难岁月,将这三十年分为五个阶段: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碳同位素质谱法,低分辨质谱和高分辨质谱。庞院士也鼓励在场的学者要学会团结团队,遇到困难要有解决困难的决心,有攻克难关的智慧,凝心聚力,排除万难,不断把研究推向深入。

金征宇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

演讲题目:颠覆性技术融合驱动食品行业变革

      金征宇院士提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在1995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最早提出了“颠覆性技术”的概念,最早面向商业领域被首次提出,主要定义为“一种另辟蹊径、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但随着其认可度越来越高,概念也逐渐扩展到科技发展等领域。

      他认为食品感知科学与技术、食品智能制造、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食品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食品、食品碳捕获与封存、食品安全区块链技术、食品微流控芯片技术、食品仿生学、食品精准营养、食品3D打印技术和纳米技术都属于颠覆性技术。

      金院士直言,虽然食品行业看起来不错,也应该居安思危:近三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一直在徘徊,说明现在的消费者更愿意去消费新鲜的食品,而排斥或者说对加工的食品有所担忧,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现实数据在那里摆着。另外,每年的315晚会,好像把食品加工业放在火山口一样。而且,以初加工为主的食品的产业大概超过60%。而食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健康,这与感知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现在其他行业的工厂都在想办法减人,甚至出现了黑灯工厂,相信未来智能制造会深刻地改变食品行业,而现在的真实教学中,有多少课程与智能制造相关呢?

      在讲到食品安全区块链技术时,他分享了“信息全流程共享”的定义:农户、认证机构、加工销售、物流仓储等角色加入区块链后,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数据一致性、可追溯等特点,构建政府监管、企业主体、第三方机构联盟,实现信息全流程共享,并认为,区块链系统能够对数据的产生、交易、流转、计算、分析、应用等过程留有不可篡改的记录,可把食物生产到售卖的“绿色履历”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轻松实现溯源。

      金院士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是未来食品科技的核心竞争,全球食品科技创新已从单一环节的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链条式交叉融合创新。聚焦世界前沿科技的创新发展,颠性技术的不断融合将为食品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定义食品行业的新趋势,助力食品新资源挖掘,强化食品资源加工利用,促进拟人化食品多维度感知,推进精准化食品营养健康定制,改变食品行业结构布局等。他认为食品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行业。随着人们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品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总体而言,食品颠覆性技术创新需要使命感,兴趣爱好,创新环境,政府企业投入和研究人员不懈努力。

薛长湖院士(中国海洋大学)

演讲题目:海洋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薛长湖院士用数据说明水产品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的不可或缺性:水产品为国民提供了30%的动物蛋白,3000种动物源食品营养最丰富的前7类食品均为水产品。薛院士提及自己思考了很多年的问题:什么是高品质水产品?野生的大黄鱼可以卖到1000元/斤,而养殖的大黄鱼只能卖到50元/斤。再比如海参,15000元/斤的海参与1000元/斤的海参,用什么来描述品质的区别呢?很显然,吃了野生的大黄鱼,并不一定活得比别人更久一些。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实际上还没有触摸到其本质。很多的研究跟产业之间的距离很大,是因为我们对品质的认同不清楚。

      同时,薛院士也分享了自己及团队的研究成果, 以及正在思考的方向。

罗云波教授(北京食品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

报告题目:食物观与国家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罗云波教授在演讲中详细论述了大食物观的概念和提出背景,我国的粮食生产与消费,食物资源开发与未来食品,贯彻大食物观的支撑保障。列举了对青藏高原青稞的新发现,耐盐碱水稻的开发,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的发现等新资源食品。

      他认为要贯彻大食物观,要落实以下几个措施:一个是政策法规方面,需要连续的保障来促进政策的稳定,政策的扶持和支持是很重要的。另外就是新型食品资源的安全性评价,不仅仅是农兽药的残留,还有一些生物毒素。开发新型食物资源,首先是要评价其安全性,确保其安全性,其次是功能性。另外,在管理模式方面,要做必要的调整,一些颠覆性的技术必然带来传统管理的一些颠覆性的改变,来适应新的发展。政府部门在促进新技术的发展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尤其在保健食品,新食品原料、特医食品等,并介绍最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都是以促进其发展作为前提的。

      大食物观对今后我国食物供给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在当前的农产品国内外供求关系和国际贸易格局下,大食物观开辟了农业领域新赛道。罗教授倡导,应当以科技为依托,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做好政策扶持和技术储备,因地制宜,迎头赶上。

江连洲教授(东北农业大学)

演讲题目:粮油产业发展现状与科技需求

      江连洲教授认为中国的粮油产业发展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如果想从粮食大国走向粮食强国(或食品强国),亟需突破一些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他从粮油食品的发展现状、科技需求、未来展望三个部分作了介绍。

      其中谈到了如何建立危害因子检测体系,是未来的科技的需求。第一,根据粮油食品中主要危害因子,要研究结构特征与危害因子识别机理和传感界面对危害因子检测理论。第二,面对粮油伪劣产品(地沟油、塑料米、发芽麦、过期油、霉变豆)需要健全粮油食品质量标准,健全粮油食品防伪与监管流程设计,建设粮油产品溯源信息系统。

赵谋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核桃改善记忆肽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应用

      赵谋明教授提出,现在一些白领,由于压力大,睡眠不足,记忆力也在衰减。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均会面临记忆功能下降的问题,如何开发一些产品,能够预防记忆力衰退和老年性痴呆,这是食品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其团队筛选了很多种原料进行对比,包括核桃、花生、海洋鱼、芝麻等,并列出了已经发表的论文,发现核桃和海洋鱼是改善记忆力的最好原料,核桃肽在不同的记忆损伤模型中均具有良好的改善记忆功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挖掘了多条核桃改善记忆肽如LR和LPI,LR和LPI能够被吸收进入体内并穿透血脑屏障,从而发挥改善记忆的功效。以精氨酸肽为导向,可定向制备具有改善记忆功效的肽,斑马鱼模型可作为一种更加经济高效的动物模型对改善记忆肽进行高通量筛选,然而,更多的改善记忆肽及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涂宗财教授(南昌大学)

演讲题目:我国传统发酵鱼制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为国家大宗淡水鱼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及,涂宗财教授在演讲首先介绍了发酵鱼制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市场潜力,常见发酵鱼产品有臭鳜鱼、糟鱼、酸汤鱼和鱼露,加工技艺成熟于唐—清朝时期。然后,深入分析了传统发酵鱼制品产业现状和问题,问题包含品质参差不齐,食品安全风险较高,工业化装备不足,自动化程度低,智能制造刚刚起步等。他认为发酵鱼产业也要大力的发展产品质量和品牌的溯源,工业4.0时代将实现发酵鱼制品的智能化和标准化生产。

分论坛掠影

厂商风采(不分先后)

食品企业展出的食品

      本次会议汇集了农产品加工与贮藏行业的专家学者,不仅使参会学者了解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还促进和加强了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学家和青年学者的交流,加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联系。

来源:仪器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