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何利用期货市场(饲料采购入门必读:大宗原料采购战略操作大全)
文本目录
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何利用期货市场
方式多种多样。欢迎追问,关于农产品期货交割,安徽地区我司最有交割经验。
1.例如在采购上,假如说采购新疆棉花,但是市场上现货少,只有期货交割库有部分新疆棉。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买入适量的棉花合约,通过期转现业务拿到自己想要的棉花仓单,以此来补充库存。(原料紧张,通过期现结合,拓宽采购渠道,补充原料库存,实现灵活调配,从而控制生产成本)
2.企业计划在2-4月采购5000吨豆粕,但是担心未来豆粕价格会快速上涨,计划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于是在12月份收购前期,期货市场买入1500吨,收购期间如果价格出现暴涨,一次性建仓3500吨。预算成本在3000元/吨。最后现货购入同期了结期货买入套保部分。(在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期间,有效完成原来哦采购成本在3000元/吨的预算)
3.三月份豆粕现货价格是3700元/吨,期货市场09合约价格为3790元。为了保障生产,面对高价,企业只能以3700元/吨的价格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买入。为了规避后期豆粕价格下跌的风险,该企业决定在市场上卖出09合约。
六月份,豆粕价格应声而落跌至2700元/吨。同时期货市场企业以2650元买入平仓。
现货市场亏损2700-3700=-1000元/吨,期货市场盈利3790-2650=1140元/吨。通过期货市场的对冲,有效降低了原料价格降低对企业剩余库存的影响。
温馨提示:请远离非法集资、违法配资、代客理财、虚假或误导性宣传/诱导交易、非法咨询/喊单、提供交易软件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期货公司总部!开户、原油/铁矿/PTA/股指/手续费返还!追问即可!
农民如何利用期货市场
从理论上讲,农民与商业性的公司一样,能够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来分散农产品价格风险。例如,在存在期货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在播种小麦的同时,可以预先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他预计的小麦产量数量相等的小麦期货合约。如果收获季节小麦价格下跌,农民在期货市场上的收益将能完全或部分弥补在现货市场上的损失。
一、 美国期货市场十分发达,农产品期货品种丰富,粮食生产者、加工者以及中间商都积极参与期货市场
美国农民参与期货市场的方式有多种,大的农场主资金实力雄厚,信息来源充足,可以直接参与期货市场,但大多数农民则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间接参与期货市场。据统计,美国目前有近2000个谷物合作社,控制了国内谷物销售量的60%。农民一般预先和合作社签订合同,将粮食按某一约定价格销售给合作社,合作社则通过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
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来看,农民直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比例并不高,最近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0%的生产者用套期保值管理他们的价格风险。为什么期货市场作为一种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方式而农民却很少使用呢?
(一)风险管理具有多种替代手段
农民有许多途径管理农业风险。他们能够调整财务结构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实际上,生产者大多数根据经营规模、对资源的控制程度等使用多种不同的策略和工具。
1.组织化经营。组织化经营是对付不确定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农业企业化(组织化),不但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也使不确定性减少。建立农业契约一体化组织(公司+农户),一方面可以稳定订单企业的原料收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同时也将农户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借贷风险转嫁给订单企业,双方在契约组织关系的互动中,获得双赢的结局。这种风险转移方式是把风险内在化,即在组织化经营的成员内部进行分配,但市场价格的风险依然在组织内存在。
2.分散化经营。市场主体在面对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风险,为保障未来收益,往往采取分散化经营的方式。农民多元化经营和金融工具的管理有些相似,如共同基金的管理人一般同时持有多种股票,分散和限制了持有单一股票的风险。多元化的策略只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基本原理是分担风险、分担损失。即由处于同等风险条件下的多数未遭受损失的投保人均摊少数遭受损失的经济损失。农业保险方式的主要困难在于,农业风险具有大面积同时发生,风险损失大等特点,保险公司承保困难。另外,由于农户规模较小,对保费支付存在困难。
(二)通过合作组织分散风险
合作社由农民自发创立,自愿参加,并且由农民自己控制。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农民销售粮食,回避价格风险。美国玉米有70%由农业合作社代农场主销售,美国最大的谷物销售合作组织谷物联盟收购的玉米就占美国玉米产量的45%。农场主并不直接进行期货市场交易进行风险回避,而是通过中介组织和粮食收储公司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他们间接地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来指导生产,以避免生产失误而带来的风险。
(三)农民生产规模的限制
除了部分规模比较大的农场主以外,直接进行期货交易的农民比较少。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卖出一份期货合约所必需的农产品数量,必需的基础条件(如硬件、网络系统、期货知识等),以及进行交易所需要的资本金。
(四)期货市场仍存在风险
大多数农场主认为,参与期货交易的套期保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现货市场上的价格风险,但是他们仍然会面临期货交易中的基差风险、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的风险,由于生产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交易者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易头寸差异的数量风险等。
二、我国农民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的难点和对策
农民可以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转移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的风险,以获取稳定的收益。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农民的利益受到保护。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已逐渐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市场功能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许多有远见的生产者已经认识到期货市场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根据国外的经验,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农民对期货市场的直接利用还需要作出很多的努力,关键是农业中介组织的发育。
(一)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农民价格风险转移的需要
应该说,我国广大农民是需要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目前,我国大部分粮食品种已经放开价格,棉花也逐步实现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活动无不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天气影响很大,天灾减产无收,丰收了粮多价贱愁卖,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很大风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农民将面临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价格波动将更加剧烈。
(二)制约我国农民直接使用期货市场的原因
1.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而小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同集中而大宗的期货交易方式相矛盾。现阶段这种主体分散、规模小、对市场信息了解程度低、交易费用高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广大农民只能直接进入初级农贸市场,不可能直接进入较高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更不用说进入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交易。
2.农民偏低的文化层次同期货交易的专业性相矛盾。我国有数亿农业人口,文盲比例较高,总体上文化程度较低。我国多数农民尚未达到初中文化程度,难以理解期货市场的运作机理和交易方式,更不用说亲自操作了。
3.传统的小农意识同开放的期货大市场相矛盾。我国广大农民的观念守旧,商品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期货市场的要求。
(三)农民利用期货市场的途径
农民是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主体,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进入期货市场,就很难说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育是完善的。但是,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要使一定数量的农民直接从事期货交易是不现实的。农民利用期货市场的关键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参与期货市场,从而解决小生产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开展“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公司+农户”就是实力雄厚的农产品收购企业在生产前以期货价格为依据与农民签订远期收购合同,农民通过订单,把价格风险转移给订单企业,从而化解农民可能面临的风险。但是在“公司+农户”或定单农业模式的运行过程中,签约的企业却承担着巨大的经营风险。而期货市场则可以为订单企业提供一种对所签订的合同进行套期保值的可能,通过期货市场的运作企业可以把价格风险分散、转移给众多的市场投机者,期货市场可以成为订单农业中价格风险的最终“出口”。这就需要大力培养农产品流通企业运用期货市场的能力。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几年出现的各类流通合作组织和代理商,可以为农民架起通向期货市场的桥梁。
你可以百渡里搜套期保值,必须要先搞懂套期保值。
企业该如何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很多人对套期保值并没有什么认识,只是为了锁定利润乱投医的无奈之举,殊不知金融市场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可能一切付之东流,那么作为企业,应该如何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呢?下面是懂视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用。
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方法一、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
1、价格发现:所谓价格发现,是指利用市场公开竞价交易等交易制度,形成一个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具体来说就是,市场的价格能够对市场未来走势作出预期反应,同现货市场一起,共同对作出预期。
2、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
3、投机交易:获取交易利润。
二、套期保值的定义
上面是学术派对套期保值的理解,下面我说说我的见解:企业采购、销售只能通过现货市场进行,那么企业参与了期货市场以后,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库存、财务,整个商业运作模式可以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同时进行,利用期货合进行风险管理,无形当中,给现货企业增加了一种新的经营手段,运营效率和利润率都会有所保障,其中有很多期现套利等投资机会。为企业管理风险的同时增加一些投资机会。
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采购和销售的,它是你采购销售的另外一个虚拟渠道,通过它进行库存成本的管理和风险的对冲。
套期保值的基本特征: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商品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即在买进或卖出现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盈亏时,可由期货交易上的亏盈加以抵消或弥补。从而在“现”与“期”之间、近期和远期之间建立一种对冲机制,以使价格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上可以理解为:管理风险、降低成本、管理库存。
三、套期保值的分类和方式
原材料套保:对原材料进行套保,为了达到控制成本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锁定利润。
产品套保:对加工产成品进行套保,锁定加工利润。
汇率套保:利用外汇期货交易,确保外币资产或外币负债的价值不受或少受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
比如我们大豆的加工企业,我们通常基本上从国际上采购,从产地运到我们销区,运到加工厂,从南美到北美可能要40到50天,实际上我们要在CBOT市场进行平价,买期货,就是我们普通的买期货。比如我们现在就开始买10月份、11月份的货,甚至10月份、11月份可能都卖完了,我们现在可能买的都是明年3月份、5月份的货。那么产品套保,实际上就是我们把加工制成品在期货市场给保值,那么大豆是最典范的。我们在CBOT上做原料的买期保值,同时我们可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卖出豆油和豆粕,那么实际上就是说它这个产业链当中,无论从原料和产品都是通过期货市场搞定,所以说期货市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套期保值的产品链条。
汇率套保:比如美元兑欧元、美元兑英镑,相信英国脱欧事件大家还历历在目,如果当时的跨国贸易商不进行汇率套保,是不是会损失惨重?还有瑞士的黑天鹅事件,这些都是血的教训。即使我们人民币不是一个自由兑换的市场,但是我们货币的掉期市场它的波动也是很大的。我们都可以通过推迟结汇的方式来极大降低我们企业的成本,这样抑制人民币不断的升值。
套期保值的方式
买期保值:现货预售+期货买入
卖期保值:现货采购+期货卖出
综合保值:期货买入远期原料+期货卖出远期产品
举个栗子:就是买期保值和卖期保值同时运作。大豆压榨商是经典的案例,CBOT进行买期保值,抵价,同时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卖出豆油和豆粕,做卖期保值,同时展开。
四、套期保值的策略
策略分为三种:成本套保、趋势套保、趋势套保与成本套保结合
成本套保:企业在现货和期货之间有明确的成本和利润。
趋势套保:不仅仅要考虑当下,还得有诗和远方,未来几个月的走势,是牛市还是熊市,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人员去研究宏观和基本面,做出相应的判断。如果供需关系发生较大的变化,你可以做出相应的对策,锁定成本。
总结:一个成功的套保都是成本套保和趋势套保的紧密结合,尤其是趋势的判断和把握。所以为什么说研发能力和操作能力,研发能力是基础,所有的套保的策略和趋势判断都应该是紧密结合的。
五、套期保值的成败关键
有很多企业高管会说,这个东西自带杠杆,风险很大,期货市场风险大,现货市场风险不大吗?就好比我们的房地产企业,那地交的是保证金,地拿下来各种贷款融资,就开始卖期房啦!建筑材料、工人工资都是卖完房之后再付,这不就是杠杆吗?风险比期货市场小吗?我看未必!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雷曼兄弟净资产380亿,最高管理着8000亿美元,用了40倍杠杆,高盛用了25倍,危机来了雷曼倒闭了,死于高杠杆之后的系统性风险。我下面说说常见的套期保值的风险有哪些,我们尽量去规避风险!
主要有:偏离主营品种的交易、过量的交易、期现货脱节(皆为人为,可控)
举个栗子:某厂是我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1997年,该厂从事锌保值具体经办人员越权透支进行交易,出现亏损后没有及时汇报,结果继续在伦敦市场上抛出期锌合约,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而发生逼仓,导致亏损越来越大。
最后亏损实在无法隐瞒才报告株冶时,已在伦敦卖出了45万吨锌,而当时该厂全年的总产量才仅为30万吨。震惊中外,为此朱_基总理出面从其它锌厂调集了部分锌进行交割试图减少损失,但是终因抛售量过大,为了履约只好高价买入合约平仓。从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而该厂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达到1亿多美元。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过量交易死得快,这就好比逆势满仓,绝大多数不能再创辉煌。套保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重点说说期现货脱节吧,这个问题在实际情况中非常常见。企业要成立套保部,招聘几个操盘手,再招聘几个研究员,再弄个财务和风控就开始套保啦,看上去我的分配很合理啊,而且我花了很大的代价,为什么效果不好呢?你做现货的做现货,认为期货跟他没关系;做期货的做期货,认为现货跟他没关系;这样有效果才怪呢!两别人也不交流沟通,各干各的,采购、销售、库存和套保不能相对应,这和投机有什么区别?当然还有很多企业给套保人员制定期货账户必须盈利,不能亏损你这不是逼着他去投机吗?要真想挣钱,自己做个资管,我们给你找个优秀的投顾和策略,这不就得了?所以套保要结合现货的盈亏来看待,而不是单纯的期货账户为评定标准。
说道套保就不得不说敞口头寸,现货购进库存+期货多头持仓-已签署的销售合同-期货卖出持仓,这叫敞口。敞口有多大取决于团队去趋势的把握,期货市场就是我们采购销售的另外一个渠道,就是说期货市场多头的话,它就是你的库存;期货市场空头的话,它就是你的销售。
上面我们说的都是很多失败的原因和案例,下面我们就说说成功的关键,期现价差的合理与评判、牛熊交替的转折点、对现货期货涨跌节奏的把握。
只能继续举个栗子:市场一般有三种态势,牛市、熊市和平衡市或震荡市。在熊市当中,对玉米的贸易商来说,他能挣钱10块钱到20块钱,挣30块钱就非常非常好;在平衡市当中,玉米的贸易商经营好或许能挣50到80块钱。在牛市当中,玉米的贸易商要做好的话,最多一吨玉米能挣200块钱,甚至300块钱,就是说玉米从收储到加工这是一个链条,这个里面有收储、有贸易、有加工商,在这个熊市和平衡市里,整个这个价值链可能就有200块钱利润,分到贸易商手里,可能就能分30到50块钱;但是在牛市当中,这个价格链从收储到制成饲料卖给养殖户,他的利润可能是500到800块钱,挣了600、700块钱。那这个时候贸易商他可以分到的利润是200、300块钱。就是说在不同的趋势下,这个价格利润都不一样的,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牛市呢?因为牛市当中每个环节都能挣到钱,所以他整个价值利润非常大,分到每个环节利润都很高。
很多企业为什么赔钱,他的思维永远停留在平衡市里,牛市中你做现货最少也能挣100块钱,那么如果说期货比现货高50块钱,你就开始保值的话那就错了。所以一定要对期现价差进行合理的评估,也就是说牛市、熊市、平衡市当中,期现的价差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要对期现价差在不同趋势中,要做一个合理的评估,包括焦炭、包括原油、包括铜,包括各种金属,就是说在熊市、牛市、平衡市中他俩的期现价格是不一样的,盲目的处理会带来很多问题。
期货的种类有哪些期货的种类一、农产品期货
是以谷物(小麦、玉米、大豆等)为大宗,也是最早构成期货交易的商品。具体可以分为:粮食期货,主要有小麦期货、玉米期货、大豆期货、豆粕期货、红豆期货以及大米期货等等。
经济作物类期货,有原糖、咖啡、可可、棕榈油期货和菜籽期货等,这些也可以称作是“软性商品”。
畜产品期货,主要有肉类制品、皮毛制品期货两大类。
林产品期货,主要有木材期货以及天然橡胶期货。
期货的种类二、股指期货
股票指数期货,是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是目前进入期货中历史最短,发展最快的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中最有活力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其交易的实质是:投资者通过指数期货工具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上来,其风险可以通过对股市走势持不同判断的投资者的买卖操作来进行相互抵消。
期货的种类三、有色金属期货
有色金属是当今世界期货市场中比较成熟的期货品种之一,目前,在国际期货市场上上市进行交易的金属期货品种大约有10种,也就是铜、铝、铅、锡、镍、钯、铂、金和银。这其中包含的贵金属、工业金属或者是非贵重金属期货就不再进行一一的分类。
期货的种类四、能源期货
最早开始于1978年,是一种新兴的商品期货,交易也是异常的活跃,其交易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其交易量已将超过了金属期货,仅仅次于农产品期货和利率期货,是国际期货市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原油是最重要的能源期货品种,其中最重要的原油期货合约,分别是纽约的商业交易所的轻质低硫原油、伦敦的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
期货的种类五、利率期货
是指以债券类的证券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可以回避银行利率的波动所引起的证券价格变动的风险。利率期货按照期限可以分为:短期的利率期货和长期的利率期货,按照债务的凭证可以分为短期的国库券期货、中长期的国库券期货和欧洲美元定期的存款期货,这种形式的期货主要集中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
期货的种类六、外汇期货
是指以汇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用来回避汇率的风险,也是金融期货中出现最早的品种,其主要交易的品种有:美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等等,以世界范围来看,外汇期货的主要市场是在美国。
国都期货:期货公司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逐步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中心和制造基地,也成为全球大宗商品重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国内期货市场的历史性发展。目前,中国已推出期货交易品种26个,2010年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突破300亿,2010年中国还跃升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而在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期货市场对实体经济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功能”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国内政策面也开始明确“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引导实体经济企业正确认识、合理运用期货市场。倡导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发展作用的发挥对期货市场的中介机构――期货公司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研发服务模式创新能力是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核心,而研发服务团队培养则是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延续性的保障。
一、 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适应实体企业客户需求
传统的期货公司研发产品或者服务大多集中在资讯产品、品种行情研判、以及客户交易指导,行业服务一直呈现同质化的特征,同质化也导致期货行业陷入手续费竞争的困境。但对于实体经济产业链客户而言,由于企业面临的风险敞口不一样,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模式及对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特征,期货公司只有针对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寻求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差异化服务,才能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企业。
1、 期货交易贴身式服务向倡导现货经营模式创新延伸
作为期货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稳定的交易跑道是期货公司责无旁贷的职责,同时,期货公司还必须能够为产业客户提供包括协助制定企业内控制度、套期保值方案制定、套期保值头寸申请、协助交割等环节的服务,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后者。
对于产业企业而言,期货市场是企业规避风险的风险管理工具,现货经营才是根本。因此,期货公司为企业提供服务,无论是协助制定参与期货交易的制度还是策略的制定都必须与企业的现行管理体系以及现货经营管理保持协调。首先,在协助企业制定参与期货内控制度方,期货公司应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充分的了解,保证期货内控制度与企业运营管理的协调性,在企业运营管理框架下制定期货交易内控制度,并引导企业建立参与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长效机制;其次,由于实体企业生产运营中购销模式、定价模式、库存管理水平、现金流情况千差万别,企业面临的风险敞口和风险承受能力也存在差异,期货公司为实体企业制定套期保值方案时,仅依靠简单的市场分析和套期保值基本原理提供的模板式套保方案基本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必须尽量与企业进行沟通,给企业灌输期现货结合的风险管理理念,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制定真正符合企业个性需求的套保方案;对于企业的投机需求,引导企业做好资金管理及相应的风控措施;此外,期货公司在套保申请及交割的流程性服务方面,不仅要充分解读交易所交割相关规则、熟悉各流程操作细节,还要对交割品种、质量、交割库库容情况、物流条件、物流成本、出入库状况等各种细节都要做到了然于胸,同时结合企业经营的产品情况、物流条件、物流成本等实际状况、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贴身服务;最后,期货公司在为实体经济服务时尝试引导企业利用期货创新企业产品的定价机制,结合期货市场走势改善现货购销以及库存管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对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2、 品种研发产品服务进一步细化,风险管理方案更加多元化
近几年,随着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的不断优化,期货公司根据投资交易者、套利交易者以及套期保值交易者的不同需求,研发服务产品也开始呈现产品细分的趋势。针对产业链客户的服务,期货公司不能单方面猜测客户的需求,而应该与产业客户及时沟通需求以及对研发服务产品的反馈信息。
就产业客户的需求层次而言,首先,与产业链相关品种的期货品种研发报告应该只是最基础的日常服务。其二,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各种类型的企业都不可避免受宏观经济周期性的影响,尤其是2008年暴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会后,企业对宏观经济的关注程度明显提高,对宏观经济深度分析报告的需求也增强。其三,尽管单个企业对本行业较为了解,但对于各行业市场之间的联动性以及行业变化的新动态缺乏全局性的认识,因此,为产业客户提供某一具体品种或者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方案时,期货公司应该将套期保值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延展。例如我们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现货经营的品种结合情况,为客户提供工业品和农产品相组合的套保策略。最后,期货公司还可以为产业客户提供产业链的数据库信息服务,除了常规的产量、进出口数据外,为客户制定行业的深度数据产品,成为企业的数据资源库。
3、 依托股东背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实际上,实体经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非只局限于受价格因素影响的市场风险,期货公司可以依托公司及股东背景资源,在服务实体经济企业范围上进一步延伸。
例如,目前,银行信贷资金仍是中国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而中小企业即使能够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授信额度也相对有限,融资难导致的资金紧张和资金成本过高一直困扰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期货公司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标准仓单质押业务,或开展新的金融创新业务,为实体经济企业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2008年下半年,国都期货就开始与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洽谈标准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合作,尝试为客户提供创新金融服务。同年,我们还依托股东的信托背景,以第三方担保的方式,在2天内完成2亿元信托自有资金标准仓单质押融资业务,为企业解决了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实际问题。
期货的原理是什么,请说的明白通俗一点,
期货的原名叫futures。意思是。买卖双方不用在谈成交易的当时就进行货物接受。而是共同约定在往后的某个时间进行接收货物。
比如说咱俩以前买卖东西。一般情况下是我给你钱。你直接把货物给我。现在是咱俩约定把钱交给一个中介机构作为保证。然后一起商讨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才进行货物交接。所以咱们中国人就叫他期货。
我说个通俗的例子。你家是卖蛋糕的。我跑到你店里拿钱直接买蛋糕。你收钱。蛋糕给我。这就是最基础的现货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到了后来我要过生日了。是在下个月。我提前一个月给你这里预定一个生日蛋糕。钱不全给你。到了生日那天结账。这叫做远期合同形式的现货交易。后来你发现我这方法很扯淡。因为我提前一个月定你的蛋糕。你给的价格是当时的价格。但是一个月后你卖给我的时候你做蛋糕所需要的奶油奶酪面包等一些原材料都涨价了。可是你卖给我的价格没涨。这样你就亏了。你觉得很不爽。就跟我商讨。可是你给的价格太高。我接受不了。咱俩经过长时间的商讨之后共同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咱俩找一个中间人。这个中间人报价格。咱俩看。我觉得价格合适我就买。你觉得价格合适你就卖。然后到了这个中间人规定的交割货物的时候。你发货我出钱。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期货。 后边那个问题期货指数是比较高深的问题。你就把他理解为一个市场的运行指标就行了。
拓展资料:
期货交易特征
1、双向性
期货交易与股市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期货可以双向交易,期货可以买多也可卖空。价格上涨时可以低买高卖,价格下跌时可以高卖低买。做多可以赚钱,而做空也可以赚钱,所以说期货无熊市。(在熊市中,股市会萧条而期货市场却风光依旧,机会依然。)
2、费用低
对期货交易国家不征收印花税等税费,唯一费用就是交易手续费。国内三家交易所手续在万分之二、三左右,加上经纪公司的附加费用,单边手续费亦不足交易额的千分之一。(低廉的费用是成功的一个保证)
3、杠杆作用
杠杆原理是期货投资魅力所在。期货市场里交易无需支付全部资金,国内期货交易只需要支付5%保证金即可获得未来交易的权利。由于保证金的运用,原本行情被以十余倍放大。假设某日铜价格封涨停(期货里涨停仅为上个交易日结算价的3%),操作对了,资金利润率达60%(3%÷5%)之巨,是股市涨停板的6倍。(有机会才能赚钱)
4、机会翻番
期货是“T+0”的交易,使您的资金应用达到极致,您在把握趋势后,可以随时交易,随时平仓。(方便的进出可以增加投资的安全性)
5、大于负市场
期货是零和市场,期货市场本身并不创造利润。在某一时段里,不考虑资金的进出和提取交易费用,期货市场总资金量是不变的,市场参与者的盈利来自另一个交易者的亏损。在股票市场步入熊市之即,市场价格大幅缩水,加之分红的微薄,国家、企业吸纳资金,也无做空机制。股票市场的资金总量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负增长,获利总额将小于亏损额。(零永远大于负数)
综合国家政策、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期货的本身特点都决定期货有着巨大发展空间。股指期货的全称是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也可称为股价指数期货、期指,是指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的标准化期货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股价指数的大小,进行标的指数的买卖。作为期货交易的一种类型,股指期货交易与普通商品期货交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和流程。
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有什么关系?
1.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1)期货市场的产生是现货市场不断进行外延扩张和内涵深化的结果。就交易方式而言,期货交易是从现货商品的现金交易发展而来的。由于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而显示出的交易方式的有限性,以及由于这种有限性所带来的商业危机可能性,共同引发了商品交换中的时间性矛盾和空间性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不断尖锐与激化,导致了远期合约交易方式的产生。由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拓展,商品交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经常出现价格变动很大的现象,远期合约交易的双方经常因为价格的变动而违约,从而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最终缓解,是通过商品交易合约的标准化,通过专门交易商品合约的有组织的市场的建立得以完成的。这种有组织的市场就是以交易所为核心的期货市场。
(2)期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运行实际需要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变动的基础。而期货价格则在基本反映现货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的前提下,通过对现货市场供求的调整作用而不断地使现货价格逐步趋于均衡。商品期货交易业务的开展显然必须以现货市场为基础。在期货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现货或实物的交割是联结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纽带。因为交割本身既是期货市场的组成部分,也是现货市场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期货市场落在现货市场上的那一部分。可见,现货交割的必要性在于使期货价格最终能够复归于现货市场价格,从而使现货市场真正成为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3)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数量比例关系。在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所存在的数量比例关系状况,往往决定着整个市场关系的良好状态。无论是商品期货还是金融期货,其价格总量上实际都含着现货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构成了期货交易中的基差。这种基差一般要随着交割期的临近而不断趋于缩小。在商品期货交易过程中,基差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果基差超出了一定量的限制,那么,期货市场就会由于过分脱离现货市场基础而发生性质上的变异,沦为纯粹的投机市场。在期货市场内部,现货的套期保值业务量也要与投机业务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突破这种比例,便会发生两种相反的现象:如果套期保值者相对过多,就会降低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使现货保值业务因为难以找到承担风险的投机者而不能将风险转移出去;如果投机者相对过多,就会增大期货交易中的非理性行为,使套期保值者难以追寻到真实的保值部位,从而降低期货市场对于现货市场运行风险的回避程度。
2.期货市场能够引导和调节现货市场的发展
期货市场的发展要以现货市场为基础,但是,一旦期货市场在现货市场内在要求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它就会反作用于现货市场,并通过其独特的经济功能来能动地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这种调节和引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交易者套期保值从而锁定成本,来实现对现货市场的调节和引导。在现货市场上所形成的价格,无论是依靠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所形成的计划生产价格,还是在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形成的市场自由价格,都是一种信号短促的现货市场价格。在前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行政性干预约束一旦背离市场价值规律,生产者受物质利益关系的引导,必将或明或暗地、迅速地改变其生产经营的方向和生产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生产过程深深地陷入“提价——多产——降价——少产——再提价——滥产”的经济震荡之中。在后一种情况下,现货市场自由价格作为一种即期市场上产生的完全受市场供求支配的自由生产价格,是一种波动性更大,有时甚至使有生产经营经验的厂商也目瞪口呆的短期市场价格。这些生产经营者充其量只是这些价格的接受者,它们只能跟着短促的现货价格信号走,因而往往使生产经营活动滞后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波动性和震荡性。这种波动性和震荡性的直接原因是厂商的生产经营成本事前无法确定。正是这种生产成本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发展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当事人之间公开竞价、公平交易,在买进同一种现货商品的同时,卖出相同数量的期货,进行充分的市场选择和合理的套期保值,便可达到回避价格波动的风险、锁住预期经营成本的目的。也正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这样一种经济功能,才形成了期货市场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功能和机制。
(2)通过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作用来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在不存在期货市场的情况下,现货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不仅具有短促性和易变性,而且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以及价格本身的传播信号还具有分散性、不确切性和滞后性。这些问题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内在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效。而在期货市场出现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在期货市场上,直接进场代表交易人士进行交易的是具有期货交易所会员资格的期货经纪公司的出市代表。这反映出期货市场的有组织性和入市的严格性。在期货交易场所内,出市代表直接接受其公司在场外的经纪人与客户所发出的期货买卖指令,在场内按照时间优先、自由竞价、自动撮合的原理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交易。这里,交易场所实际上就成了众多买者和卖者的集合地。这些买者和卖者通过下达交易指令,把自己关于现货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的判断送至场内,由此期货市场也就成了众多影响现货市场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的集合,从而形成了一种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商品供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的期货价格。越是接近实物交割期,这种价格的预测性、公开性、连续性和真实性就越明显。这也就是所谓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的基本内容。期货市场正是通过这种价格发现机制来综合、加工、处理、认定和传播两种性质的市场信息,发挥其对现货市场的引导作用。
(3)期货市场又是通过自己的交易规则来实现对现货市场的调节和引导的。如前所述,期货市场是一种有组织的现代市场,在这种市场上,市场交易主体的充分自主行为与市场整体的高度组织性是有机地和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市场当事人在从事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可以完全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行事。然而,这并不表示市场当事人(出市代表、经纪人和场外交易人士)可以完全不顾及市场的交易规则而随心所欲地行事。恰恰相反,交易规则是一切交易人士所必须认真遵守的。例如,期货市场交易规则中规定,当一种期货商品的价格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上涨或跌落至某一种价位时,为了避免因期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而导致现货市场供求关系过度震荡,交易人士就得暂时停止交易。这样一来,交易当事人便可面对现实,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然后继续开始新一轮理智的交易。这实际上是把本来要在现货市场上进行的交易前移到了期货市场上。期货市场不仅减缓了现货市场运行的冲突和矛盾,而且降低了现货市场的交易成本,从而起到了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作用。
影响期货市场发展的现货市场因素
1.区域市场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区域市场是市场发育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一般要按照不同的自然资源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交易频率以及消费习俗等方面的情况,使交易活动在特定的空间汇集起来,从而产生并运行。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市场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在转轨时期,造成中国区域市场发育程度不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1)区域市场的形成大多是通过行政区域来确定的,其中所依据的并不是既定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区际关系也并不通过市场来进行组织与协调,而是通过各级政府机构的层层管理和控制来理顺。这实际上是一种“行政造市场”的典型方式。在行政性的区域市场内,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极少,维系各经济主体之间联系的是一种行政性极强的计划机制,交易行为经常要屈从于行政协调。正是由于这种行政权力的存在与作用,才使中国在转轨经济中形成了各种变相的关税壁垒,从而阻碍着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
(2)宏观政策上的差异性或区别对待,造成了区域市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地区倾斜政策仍然具有很强的运行惯性,加之改革以来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更是拉大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尽管商品经济在各区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为地方保护主义提供了政策基础。
(3)不同区域市场之间在某些偏颇的产业政策的误导下,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趋同现象,使得区际之间可用于交易的产品和生产要素不断减少。这是转轨时期生产要素难流动、区际之间难以形成协调关系的主要原因。
(4)在区域市场运行机制方面,市场主体的规模较小,很难形成较大的交易半径,从而当区际形成生产要素流动的机会时,相关市场主体却由于难以胜任而不能转为现实。同时,价格体系在扭曲状态下不可能形成区域市场之间的比较利益关系,这是造成转轨时期区域市场分割的主要体制基础。
2.城乡市场缺乏有机联系,呈二元独立发展状态
中国是一个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大国。种种资料表明,改革以来的中国城乡市场之间,背离程度不断拉大,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的发育完全是在两种不同的体系中进行的。在这两类市场体系之间,属于商品交易性的沟通方式很少,或者说城乡市场之间的联系只停留在消费品和农用生产资料供销方面,并不存在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市场交换关系。
尽管农村改革正在逐渐强化着广大农民的市场、价格、竞争等市场经济观念,他们在社区性的集市贸易市场环境中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定的供需关系的生产流程,并对市场变动能够作出近期反应,但生产经营的远期观念和避险意识依然十分淡薄。这决定了在短期内农民不会有进入期货市场的可能性。另外,农民的自我服务组织一直发展较慢,因而如何组织广大农民共同进入市场就一直成为农村市场发育的难点。显然,生产分散、规模有限的农户不会成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者。
3.市场发育中存在着过多的障碍因素
在商品市场方面,无论是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均存在着严重的市场秩序混乱现象。在消费品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失衡和市场价格波动过大的现实。1992一1996年,连续出现零售物价指数增幅在两位数的现象。1996年以后,随着经济“软着陆”的成功,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零售物价指数持续下降,给消费品市场的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生产资料市场的运行中存在着结构性短缺问题,价格双轨制的长期运行所形成的流通秩序混乱现象一直没有得以从根本上消除。
在要素市场方面,市场主体缺位现象十分明显,这在金融市场和期货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期货市场上,受企业体制改革步伐的限制,生产经营企业并不能真正进人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而投机主体也并非真正的社会闲散资金所有者,投机交易大多属于对社会再生产资本的投机性使用。另外,要素市场上的组织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各种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破坏了市场的正常发育和运行;同时,缺乏必须的管理法规和依据。
4.国内外市场对接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国内外交流日益扩大。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仍然处于两个板块,各自通行着不同的运行规则,对接的难度存在于许多方面: (1)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出口企业不注意提高商品质量,产品附加价值极低,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缺乏竞争力。(2)外贸部门的市场竞争观念落后,仍然强调以价格竞争为主,出口贸易在总体上处于粗放经营状态。(3)国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软预算"约束严重,没有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企业没有树立全球化营销观念。(4)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不够,出口贸易中的国际综合性产品比重很小,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度很低。
以上种种因素的存在刚性,影响了转轨时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对接进程。
中国现货市场的现状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制约
中国的现货市场极不发达,流通渠道很不畅通,中间环节繁杂,合约履约率低,广大生产、经营企业在现货市场中除要承担价格风险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合同单方违约、资金拖欠、质量纠纷及货物运输不到位等非价格因素的风险。
期货市场的出现使整个市场体系结构中增加了回避价格风险的保险市场,但其功能发挥的效果,还要受到现货市场及整个市场体系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1.现货市场的不完善限制了期货市场的流动性
在过渡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期货市场根据市场改革需要形成之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就产生了相当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原有的价格制度和风险配置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让位给市场制度,具有独立利益、承担市场风险的厂商主体,构成了期货市场制度的需求力量,为这一新型市场组织形态的确立和发展创造了合理性;另一方面,双轨并存的特点和制度转换的不均衡性,又决定了对应期货品种的现货商品、金融工具和现货金融商品在价格形成过程中总要受到程度不同的行政干预,由此造成的现货市场的价格扭曲必然要影响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分散风险功能,使得期货市场参与者受到限制,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不高。
2.现货市场的发展程度制约着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水平
现货市场的规模大小、成熟程度、资讯条件、基础设施和统一性都会对其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1)从期货市场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为了以一种交易成本更低的市场形式和机制解决现货市场流动性差、价格风险过于集中等矛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货市场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的尖锐程度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迫切性,从根本上决定着确立期货市场制度的必要性。现货市场所存在的价格风险问题,事实上限定了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
(2)虽然现货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不一定必然要求有期货市场与之配套,但期货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其功能实际发挥的程度,却要受到现货市场发展规模的制约。在现货市场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统一性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虽然回避市场风险的要求可能十分强烈,但期货价格会由于市场分隔、辐射范围有限、综合的信息不够充分而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发现价格的功能就不会很强。
(3)现货市场的资讯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同样制约着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分散风险功能完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市场上的现货和资金具备很高的流动性,要求具备较为完善的通信设备、自动报价系统、市场交易场所和设备以及货物储运设施。但由于技术上和体制上的原因,在现货和资金的流动受到阻滞的情况下,发育不良的现货市场就必然会给实盘的仓储、运输和交割带来诸多不便和限制。这些情况无疑会加大期货市场的运行风险,从而不利于期货市场功能的功能。
3.现货市场结构的状况限定了期货市场的功能边界
现货市场结构的不完善性为期货市场的实际功能和现实运行效果限定了一个难以逾越的边界。在现货市场结构相对完善及数量风险和收入风险能够得到较好吸收的情况下,期货市场的积极功能就会显著地呈现和发挥出来;在相反的情况下,期货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就会因市场结构的严重缺陷及数量风险和收人风险的加大而难以正常地得以发挥。
在现货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能否开展期货交易?是否应当等到现货市场发育完善后,再开展相应的期货交易?笔者认为:一个市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客观需求,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短期内市场需求可能被压抑,甚至被异化,但这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其先例不胜枚举。国外许多期货市场,就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自发地产生的,中国的期货市场则是在市场的客观需求和政府推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可见,现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条件是否完全具备,并不是决定能否进行期货市场试点和推出某个品种的惟一依据,关键要看市场需求。从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情况看,市场经济对期货市场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对许多品种期货交易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我们应当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这种合理需求,促进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农产品销路的问题
农产品销售渠道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农村开始实行产业化发展以来,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形成了多种适应性较强的销售渠道,但这些渠道也有急需完善的地方。在构建和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农产品销售方式过程中要注意:农产品品牌化、入世对我国农产品销售的影响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三方面问题。
键词:销售渠道 改善措施 三个问题
在绝大多数农产品购销体制已经放开,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许多地区出现农产品销售难的今天,对农产品销售渠道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适当的办法提高销售渠道的销售能力,对于解决农民及其他各销售主体的燃眉之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各类农产品销售渠道优点、存在问题及完善办法分析。
(一) 专业市场销售
专业市场销售即通过建立影响力大、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来集中销售农产品。专业市场销售以其具有的诸多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
具体而言专业市场销售具有以下优点:
1.销售集中、销量大。对于分散性和季节性强的农产品而言,这种销售方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河南农民主要就是通过西瓜专业批发市场把优质的西瓜销往各地。
2.对信息反应快,为及时、集中分析、处理市场信息,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条件。
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快速、集中运输,妥善储藏,加工及保鲜。解决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地区性、季节性和农产品消费集中性、全国性、常年性的矛盾。
但在现实运作中专业市场还存在以下问题:
1.市场管理矛盾突出、市场体系不健全。 在一些专业销售市场,市场销售主体——农民经纪人在从事购销经营活动中,一手压低收购价,一手抬高销售价。不仅农民利益受损,而且往往造成当地市场价格信号失真,管理混乱。此外,税费管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等问题,也在一些地区存在着。
2.信息传递途径落后、对市场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差。在有些专业销售,市场信息传递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口头传递和电话交流,缺乏网络等交互性强的覆盖范围大的工具;对市场信息不能实现集中处理。
3.市场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不能有效实现市场功能延伸。
针对以上问题在建设专业市场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改善措施:
1.注重对市场经营者的资格审定,培养合格的农产品经纪人,并进行后续培训指导。
2.建立统一高效的市场管理体系,分请政府、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职权和关系。
3.健全信息体系。建议由政府建立信息交互平台,构建农产品销售网站,选拔优秀经纪人为网站搜集资料;同时注意对市场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做好市场预测。
4.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过程中,注重市场功能的完善和多种服务设施的配套。
(二)销售公司销售
销售公司销售即通过区域性农产品销售公司,先从农户手中收购产品,然后外销。农户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契约界定,也可以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这种销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夏邑县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依托各乡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各类销售公司,有效的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通过销售公司销售农产品具有以下优点
1.有效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户可以专心搞好生产,销售公司则专职从事销售,销售公司能够集中精力做好销售工作,对市场信息进行有效分析、预测。
2.销售公司具有集中农产品的能力,这就使得对农产品进行保鲜和加工等增殖服务成为可能,为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但从实际运作过程来看,通过销售公司销售农产品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1.风险高。特别是就通过契约和合同来确立农户与公司关系的模式而言,由于组织结构相对复杂和契约约束性弱等原因,使得这种模式具有较大风险。比如当农产品供大于求,合同价格大于市场价格时,公司不按合同价格收购契约户农产品。反过来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农户不按合同向签约公司交售产品,导致公司利益受到损失。
2.行政干预在一些地方存在,特别是在国有制流通企业改制过程中,还存在“拉郎配”等行政干预行为,使得销售公司不能正常运作。
3.销售公司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
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解决上述问题:
探索新的组织模式。如试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大户+农户”等模式,寻找有效规避风险的途径。同时公司和农户之间也可以通过专用性资产投资,相互参股经营,成本预付或收益预付等方式提高双方毁约的成本。
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主要通过税收、信贷等杠杆调节经济问题,减少直接行政干预;同时应通过“助强扶忧”和政策倾斜扶植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促进本地资源优化,加快农业发展。
加快法制建设,完善农村经济法规。同时应加强对参与主体特别是农户的法制教育。
(三) 合作组织销售
合作组织销售即通过综合性或区域性的社区合作组织,如流通联合体、贩运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为农民销售农产品一般不采取买断再销售的方式,而是主要采取委托销售的方式。所需费用,通过提取佣金和手续费解决。
购销合作组织和农民之间是利益均沾和风险共担的关系,这种销售渠道的优点在于:
1.既有利于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又有利于减小风险。
2.购销组织也能够把分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为农产品的再加工、实现增殖提供可能,为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从现实运作情况来看,通过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合作组织普遍缺乏作为市场主体的有效法律身份,不利于解决销售过程中出现得法律纠纷。
2.农民参加合作组织的自愿、自主意识不强。各类合作组织的形成动因主要是行政力量的撮合。
3.由于合作组织普遍缺乏资金,很难有效开拓市场。
4.合作组织缺乏动力、决策风险较高。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
1.完善农村经济法规,确立合作组织的明确身份。
2.对农民进行引导。引导其加入合作组织,在引导过程中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应主要通过示范作用促使其自愿加入。
3.政府应对有发展潜力的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给合作组织以支持和帮助。同时合作组织自身也应该注意资金的积累。
4.引入竞争机制。比如成立多于一个的同类合作组只,促使合作组织之间竞争,更好开展工作。合作组织在决策过程中决策层应与成员进行必要的协调与沟通,以减少决策风险。
(四) 销售大户销售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农村涌现了许多靠贩运和销售农产品发家致富的“能人”。把农产品收购集中,然后源源销往各地;也有的是联系外地客商前来农产品生产地直接收购。
从实践来看,这种销售渠道具有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的特点。具体来说:
1.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各种农产品的销售,集中把当地农产品销往各地。浙江绍兴地区出现的销售大户,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繁荣了当地经济。
2.稳定性好。由于销售大户的收益直接取决于其销量,这就充分调动了“大户”们的积极性,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如定点销售与零售商利润分成等方式来稳定销量。
但作为个体农产品销售主体,在市场操作过程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
1.信息不畅。由农户转化而来的销售大户,很难在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对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搜集、分析、处理作好市场预测。
2.风险较高。对于进行农产品外运的大户来说,会遇到诸多困难,如天气、运输、行情等。
3.“大户”对市场经济知识缺乏较深了解,销售能力有限。
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
1.政府完善信息体系,对大户进行必要的信息指导。
2.引导大户进行商业投保。即“大户”交纳一定的保险费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险。
3.采取聘请专家指导,举办培训班,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办法提高销售大户的销售能力。
(五) 农户直接销售
农户直接销售即农产品生产农户通过自家人力、物力把农产品销往周边地区。近年来河南瓜农在售瓜过程中,较多采取了这种销售渠道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种方式作为其他销售方式的有效补充,具有以下优点:
1.销售灵活。农户可以根据本地区销售情况和周边地区市场行情,自行组织销售。这样既有利于本地区农产品及时售出,又有利于满足周边地区人民生活需要。
2.农民获得的利益大。农户自行销售避免了经纪人、中间商、零售商的盘剥,能使农民朋友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但这种销售渠道的不足在于:
1.销量小。农户主要依靠自家力量销售农产品,很难形成规模。
2.销量不稳定。尽管从长期来看可以避免“一窝蜂”现象,但在短期,很可能出现某地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状况,损害农民利益。
3.一些农民法律意识、卫生意识较差,容易受到城市社区排斥。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弥补:
1.设立农产品直销点。农户也应该学习一定的市场销售技巧,通过成立直销点以及与零售商建立良好关系来保证稳定的销量。
2.加强对农户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
(六) 网络销售和促销
网络销售即通过计算机互连网络进行销售。这种销售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销售方式,在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得以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可以预见这种销售渠道会显得越发重要。
现阶段来看这种销售渠道具有以下优点:
2.信息传递量大、信息交互性强。通过互联网可以使各地客商充分了解本地区农产品信息,促使其购销行为发生。
3.节约交易费用。一方面客商不必为了解行情,来到农产品产地,为其节约费用,这样会促使起交易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各销售主体也不必为搜集信息东奔西跑,节约销售成本。
但从大范围来看,在现阶段网络销售还有以下困难:
1.网络基础薄弱。至今很多地区没有一家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信息网站。
2.网络知识普及率低。在一些地区很多农民经纪人根本就没见过电脑。
3.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销售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网上交易行为。同时在很多县区缺乏有良好信誉的销售主体。
就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
1.政府在政策、资金及人力上对网络发展给予支持。同时各地应抓住农业信息网建设的机遇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农产品销售网站。
2.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积极普及网络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网络意识和信息意识。
3.政府在政策上给网络销售主体以支持,帮助其树立知名度,解决货物发送等问题。
二 在构件和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过程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 农产品品牌化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消费也有向优质和名牌倾斜的趋势。名牌产品对于扩大销售量,提高产品附加值,衍生家族品牌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而销售过程又和品牌的树立存在直接的关系,所以各销售主体应树立“全局”意识,共同树立和维护本地农产品品牌。
具体而言应做到:
1.保证产品质量。不要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销售劣质产品而不惜损害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
2.突出产品特色。只有具有特色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各销售主体应协调行动,共同宣传本地农产品特色。
3.注重品牌保护,由政府出面建立全过程的品牌管理体系,作好品牌名称决定,商标保护等。
(二)“入世”对我国农产品销售的影响及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相应调整。
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较差,尤其大田类农产品的竟争力很低,难以和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进行竞争。因此可以预见国外农产品将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形成巨大冲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入世”会扩大我国农产品对外销售空间,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提高我国农产品销量,加快我农业发展。
为了做好我国农产品外销工作,有必要对一些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进行调整
1.改变农产品进出口业务主要由省级外贸公司承担的局面,成立县级外贸公司,并使其成为承担农产品进出口业务的主体。农产品进出口业务主要由省级外贸公司承担的销售模式弊端在于:有货源的乡就重点扶持,没好货源的乡就放弃不管;农民的一些信息很难反应到省级外贸公司;省级外贸公司也不可能对全省每个乡都很了解。而县级外贸公司则比较贴接近农户,与乡级单位和农户进行沟通比较容易。
2.延伸相关销售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提高销量。沿海地区应设立农产品对外销售窗口。同时通过补偿贸易、契约贸易和期货贸易等多种形式稳定和提高农产品销量。
(三) 摆正政府角色,转变政府职能。
在构件和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过程中,在进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政府主要应提供服务,其中关键的是抓好信息体系、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
饲料采购入门必读:大宗原料采购战略操作大全
如何做好大宗原料采购管理,如何发挥好它在集团经营中原料供应及创造利润的两个作用,本文将从大宗原料采购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战略管理及风险控制,来跟大家探讨一下。
全球背景下饲料企业集团大宗原料采购面临的挑战
1、世界各地粮食价格波动呈现密切的相关性,其波动剧烈且频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世界各地商品价格波动呈现密切的相关性。比如,今年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通胀、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及生物燃料产业粮食需求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及产品价格均持续上涨。
世界各地之间、不同的品种之间,相关性越来越强,影响度越来越大,真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场飓风,能让全球农产品市场引起大的波涛”。另外,由于粮食产品价格的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彼此关联,更加剧了粮食及产品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及频度,大大增加了大宗原料采购的风险度。
2、三大原因使农产品将注定成为一种紧俏商品资源
“天灾”、“人口增长”、“能源”三大原因使农产品注定将成为一种“紧俏”商品资源。
生物能源不仅结束了持续20年的全球粮食贸易的低迷局面,使全球粮食价格进入长期的上升周期,而且正在长期从根本上改变着粮食产业的经营方式及供求格局。
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生物能源产量急剧扩大,粮食被赋予了新的属性,粮食的能源属性进一步凸显。
另外,未来的自然灾害的频度及影响度将会随社会的发展同步增长,会大大影响全球粮食的正常供给能力。
比如,最近五年,全球范围内气候恶劣,作为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的澳洲连续干旱,世界第八大小麦出口国乌克兰,前年持续的干旱已经导致40万公顷的小麦颗粒无收。
食物的消费量也会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及人们消费欲望的“膨胀”将不断增加。
这些均将长期奠定粮食作为食物、饲料、燃料主要原料的整体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及大宗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地位不平等性。
3、基金和金融因素已经成为大宗原料长期不可回避的“基本面”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商品市场永恒不变的定律,供求关系是影响农产品长期价格的最主要因素。
但是,基金和金融因素在众多商品的走势中起了很大“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导致本轮农产品大牛市的因素除了种植面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需求量刚性增长这些基本面因素之外,另外的主要动力是商品基金、全球范围内通胀及美元贬值,基金及金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在某段时间甚至超过了基本面。
不可否认,随着世界财富总量的积累及集聚,随着人们逐利性的膨胀,再加上少数国家对全球经济强大影响力,这些均会增加未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复杂性及非常规性。
基金和金融因素已经成为大宗原料长期不可回避的“基本面”。
4.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话语权”的集中度将越来越高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资源历史禀赋的不同、财富的高集中及全球经济发展的“贫富”不均,会使得全球众多农产品资源及其定价权越来越向少数国家及组织手中集中。
比如,英美这些资本型国家原材料期货市场主导了全球石油、金属、大豆等大宗原材料的定价权。
“纽约石油”、“伦敦铜”和“CBOT大豆和玉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并一直成为全球石油、铜、大豆和玉米现货交易的定价基准。
全球范围内对农产品资源的需求均持续保持刚性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农产品资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这些国家并没有获得相应的价格话语权,在供求关系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全球大宗农产品定价话语权的集中,将会加剧未来发展中国家大宗原料需求集团采购谈判中的弱势地位。
国内饲料集团大宗农产品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建立系统的集团大宗采购风险管控体系
目前很多饲料厂对采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目前采购面临的环境了解不够,还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对目前采购面临的风险预测不够、评估不足。
不少饲料企业更没有建立反应灵敏、处置及时得当的危机处理机制,遭遇风险时或惊慌失措或束手无策或消极等待的现象是存在的。
缺乏一个系统的风险管控体系,这个系统的风险管控体系应该是包括风险评估及预测,措施的准备,风险的管理控制,突发危机风险处理,完善的内部机制约束等的系统工程。
2.没有建立起与高风险相配的大宗采购的集团管控模式
目前饲料集团一般由多个区域分散的子公司组成,采购部门承担着集团几十种原料品种的采购工作,每个品种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区域来源也不同,用来源于世界各地概括也不为过;
且很多品种集中度较高,掌握在少数的组织和国家手中,早过了买方市场的年代。饲料集团为了提高效率、长期规避风险、发挥集团整体优势的需要,应该根据不同原料品种的重要性、供应商的特点、管理成熟度、供求格局的不同、采购周期长短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管控运营模式,决定上下集权、分权的程度。
饲料集团目前没有建立起这种上下高效联动、反应迅速、集分权程度得当且不断优化的集团采购管控模式。
3.对采购的认识和管理没有上升到企业长期战略的高度
饲料企业采购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及通过降低原料成本来创造利润。
许多企业对采购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认为采购管理就是短期内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
没有为把采购作为企业取得长期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把认识上升到长期战略的高度。
在这种缺乏长期采购战略规划的通盘考虑情况下,任何眼前战术上的小胜利,都可能只是小胜,而输掉的可能是全局和未来。
4.饲料集团大宗采购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专业人才的匮乏却成为制约饲料企业采购工作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既懂业务、管理,又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业内非常匮乏。
再加上很多企业用人的时候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缺乏耐心培养的耐心和培养机制,也很少愿意承担人才培养的风险。
还有一些家族式大型饲料企业,采购人员多为老板的亲信或亲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仅凭着忠诚度和感觉行事,大多还是处于买涨不买跌,简单的讨价还价的层次。
5、缺乏科学的采购绩效评估体系
不少饲料企业缺乏采购业绩评估手段,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采购绩效评估体系,导致采购业绩无法体现,采购人员的激励不到位等众多弊病。
最终导致企业领导者对采购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采购人员也没有积极性,南郭先生较普遍。
饲料集团大宗原料采购的战略指导
1.抢先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和涉足原料资源环节
由于自然条件决定及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不同,未来全球的农产品供给和需求都成集中的态势发展,区域的供求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未来国内会有部分农产品大部分时间内处于供求偏紧的局面。
这将增加大型饲料加工企业持续稳定获得原料的难度,企业规模越大,受的制肘将越大。
因此,饲料企业集团要把大宗原料看成一种长期“资源”去经营,要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和涉足原料资源业务,把世界当成一盘棋来下,是必须也是必然采取的战略选择。
通过分析日本和美国的很多企业,我们能发现他们在大宗原料价格大幅上涨阶段往往不会受到重大的影响,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拥有大量的海外资源投资,控制着大量的原料资源及网络。
随着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国内外商品价格均将会逐步接轨,全球商品长期价格一体化是必然趋势,许多大宗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还将持续提高。
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饲料行业的企业家们应该看的长远一点,尤其对还没有完全开放的原料资源(诸如玉米),我们要及早布点,打好基础,“未雨绸缪,提前占位”,抢先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和涉足采原料资源环节。
否则大豆产业的今天(外商垄断大部分原料,国内加工企业受制于人)将会是很多其他农产品品种的明天。
2.大宗原料采购要控制原料资源本身之外的其他“关键资源”
目前决定原料采购成本的因素除了原料本身的价值之外,其他因素比如:运输的直接成本,运输状况便利性、及时性,仓储成本等,在原料整体成本中直接或间接的占得比重越来越大。
有时候这些因素对原料采购的影响,不亚于是否能获得货源。
因此,采购管理在关注原料资源本身的同时,更要关注对采购的运营及成本影响很大的其他资源,如铁路运输、港口、码头、仓储设施、远洋物流等。
换个角度讲,从对这些重要资源的投资效益角度来分析,也不吃亏。
3.饲料企业集团采购要同上游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建立一种既相对稳定又充满竞争机制、有供应保障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的原料供应链,是我们理想的目标。
除了直接涉足原料环节以外,在未来原料供应的集中度越来越大及区域供求偏紧会经常存在的趋势下,引进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与自己匹配的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对长期提高原料供应的稳定性、降低采购的成本、增加采购效益也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努力使简单的买卖关系逐步向双方建立战略协作或合作伙伴关系转变,由竞争采购逐步向战略采购转变,将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到采购战略管理之中。
合作方式也许可以根据可操性及关键程度等,选择紧密型(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或者松散型(契约型)等。
大宗农产品采购风险控制的对策及模式
1、集团采购的模式管理要以“集中为主,抓大放小”为原则
集团采购模式的设计应该本着“集团集中采购为主,分散为辅”的原则,集团统一定价、统一政策、统一区划、统一人事。
在上下(集团和分公司)权力分配方面应本着“上管决策,下管执行”的思路,集团“抓大放小”的原则,应充分发挥集团的信息分析优势与智力优势,充分利用分公司的信息搜集及执行的能力。
因为这样才可以发挥集团整体协同作战及集中优势兵力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同室操戈”的局面发生。
在具体业务的管理方面,应该本着“宏观一致,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对全球、全国的经济背景,各主要品种的全球基本面及长期走势这些宏观的知识和内容方面,要互相掌握,保持宏观一致,不但因为各主要农产品品种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这样也有利于发现品种之间替代关系的机会等;
在各品种的中观研究及微观操作方面要保持高度专业化分工,这样更能发挥不同人员的技术优势,当然也是风险管理的需要。
2.打造整体产业链,全面控制采购风险
举一个大豆产业的例子,巴西盛产大豆,中国缺大豆,但是由于交通问题,中国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码头,没有自己的运输设备把大豆运出来,没有控制产业链的其他关键环节,最终只能从国际贸易商手中买入高价大豆。
而日本的企业做的是比较成功的,他们在密西西比河发现了盛产的粮食区域后,自己修建了码头,自己运输回来,自己加工然后再出口,没有受制于人。
又如邦基、嘉吉等为首的国际粮商控制了巴西、阿根廷和美国这三个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的生产基地、出口港口码头、收购仓储、运输设施等。
中国未来的粮食加工市场必将是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同大型跨国集团之间的较量,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由点式竞争上升到整个产业链上的竞争,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两个环节,“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
饲料企业都要提前运作通过整体产业链分散风险的模式,实现原料供应、购销加工和风险管理的一体化,很多国际粮商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因为整个的产业链的利润或者价值是从收储、国际贸易运输、加工、分销各个环节来分配的,再说加工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末端,仅仅涉足这个环节在竞争中风险会增大,这将是长期化解原料采购风险的有效战略选择。
3.充分利用各种工具,采用组合手段进行风险管理
未来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复杂性、频繁性,将会越来越大,由于农产品自身生产的特点,过长的生产周期使它具有调整的滞后性,决定了其常有较大的波动幅度。
但是目前很多诸如饲料企业在原料价格风险控制的工具的利用及开发方面还很不足,不少企业还仅仅停留着库存管理这个层面。
而控制风险,实现安全收益、实现合理利润最大化是我们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目标,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手段来控制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第一,用先进的方法做好库存管理
不仅对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财务成本有重要作用,也是控制价格波动风险的重要手段;
第二,套期保值这个工具我们要充分用
无论是在牛市还是熊市中,都要不断的发现和分析采购套期保值的机会,因为牛市中的一个回调的风险也是致命的;
第三,借鉴国际经验,尝试基差贸易方式
作为新型贸易方式之一,采用基差定价的贸易方式可以使饲料企业拥有采购的定价权,使他们在贸易中变被动为主动,很方便地根据对后市的判断来控制采购成本,不仅减少了采购中的不确定性,也节约了资金成本;
第四,要建立系统的全球背景下大宗原料采购风险的监控与管理系统
比如政治风险、价格风险、运输风险、合同履行风险、质量风险、汇率风险、资金的风险、政策的风险等等,都要一一分析纳入到风险管理的系统之中,制定出详细的处理预案。
举个通过套保控制风险的例子:由于豆粕价格比较低迷,但进入5月份后特别是8月份以后豆粕价格就开始飚升,升幅巨大,几乎是一天一个价,使得饲料生产企业非常被动,从而影响生产成本。
这样,某饲料企业制定了相应的买入套期保值方案。操作如下:
某饲料厂在4月份时预计8月底或9月初需购入豆粕5000吨,受到仓库、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一下子买进5000吨豆粕在仓库存放4个月以上,但又担心豆粕价格上涨影响企业经营,于是就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买入套期保值,具体做法是:
4月18日现货豆粕价格是2260元/吨,当天期货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11月期豆粕价格为2500元/吨(选择11月份主要是考虑成交量的因素),交易者只须用相当于现货价格5%的保证金,即可在期货市场预先购入11月豆粕5000吨。
进入8月28日,豆粕现货价格果然从当初的2260元/吨上升到2860元/吨(最高时接近2900元/吨),这时买入现货豆粕每吨需多付600元,共300万元。
而饲料厂4月18日在期货市场上购入的豆粕期货价格从2500元/吨上升至2900元/吨,平仓后每吨可盈利400元/吨,共200万元。
这样在期货市场上的盈利部分弥补了现货市场因价格上涨而造成的损失,并且占用了比较少的资金。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期货市场这次期货保值操作,该饲料厂就白白地多付了200万元的成本(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期货建仓
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4月18日现货豆粕价格为2260元/吨
豆粕11月合约4月18日价格为2500元/吨
操作:以2500元/吨买入11月豆粕合约500手
需保证金:2500×5%×5000=62.5万元
第二步期现双向操作
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8月28日现货豆粕价2860元/吨
豆粕11月合约8月28日价格为2900元/吨
操作:以2860元/吨买入现货5000吨操作:以2900元/吨卖出平仓期货合约可盈利:
现货风险:2860-2260)×5000=300万元
期货盈利:(2900-2500)×5000=200万元
第三步效果评估
饲料企业在本次买入保值中以不到100万的投入,成功保值200万元,稳定了利润,控制了风险。
4、从长期“外部经济”变成“内部经济”的角度看待人才培养
目前整个饲料行业专业的采购人才匮乏跟饲料厂按全球游戏规则运作时间较短,跟过去采购处于买方市场时企业缺乏长远危机意识有很大关系。
要改变这个人才长期匮乏现状需要整个行业众多企业的努力,因为每个企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从整个行业长期发展来说,这种行为带来的是“外部经济”。
而当众多企业都这样做的时候,通过人才在整个行业内的互相流动,最终所有的企业都会从其他企业带来的“外部经济”中受益,变相的相当于从自己的人才培养中行为中获益。
当然,也需要那些家族式饲料企业引入职业化管理的思维,人才选聘和管理模式跟全球背景下高风险匹配起来,这样能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延续辉煌。
期货是怎么产生的?
期货最早产生于美国,期货交易的产生,是在现货远期合约交易发展的基础上,基于广大商品生产者、贸易商和加工商的广泛商业实践而产生的。19世纪中期,芝加哥发展成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农产品在芝加哥进行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