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目录

  • 品牌农业的农产品打造品牌的八大法则
  • 农产品基地品牌化战略
  • 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分析与应用有哪些?
  • 农业品牌如何打造?
  • 如何加大农业品牌建设
  • 农业品牌的作用
  • 农业品牌策划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好农业品牌营销策划方案?
  • 如何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 我国品牌农产品有哪些
  •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
  • 品牌农业的农产品打造品牌的八大法则

    法则一:抢占公共资源

    创建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发现、发掘和抢占公共资源,包括产地资源和品类资源,将其“据为己有”。即将产地和品类资源“企业化”,出于产地,高于产地,占据品类,打自己的品牌,做产地和品类的代表。

    这些资源对于创建农产品品牌来说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是与做工业品品牌最大的不同。

    法则二:以快制胜做老大

    做品牌,就要抢做老大品牌。如果你不是老大,就要寻找能够做老大的行业或者品类市场。

    一个行业一个品类只能有一个老大,老大的资源越来越少,企业家们应该有责任感和紧迫感。做老大,就是要以品牌占位,以传播称王!

    法则三:用文化塑造提升品牌

    饮食承载着文化,文化影响着饮食。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来到厨房餐桌,要想卖得多卖得贵卖得持久,就一定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使品牌增值。因此,挖掘、打造、提炼和传播与食品相关的文化价值成为创建品牌的必需。

    与农产品相关的文化资源包括:消费者认知、消费习惯和饮食习俗,比如食品概念、饮食习俗、口味方法,诸如南甜北咸,中辣西酸就是这种资源,还包括人文历史资源,比如产品传说,名人故事等。

    法则四:内在品质差异化、外在化

    面对高度均质类产品怎么办?将内在品质差异化、外在化!

    一是从种养方式和品种改良入手,在产品上制造不同。

    特别的品种有的会带有独特的外在差异性,这是这类地域特产备受消费者追捧的原因之一,甚至为此津津乐道。营销者要擅于将这些产品独特的差异性与品牌相连,使之成为自己品牌的特征,像标志标签一样成为消费者辨识这个品牌的依据。

    同样是猕猴桃,新西兰从中国引种后,对原先口味偏酸的绿色果肉猕猴桃进行了改良,推出了口味偏甜的黄色果肉的全新品种——黄金奇异果。2012年新西兰佳沛国际奇异果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远远超过奇异果的故乡中国的出口量。

    二是挖掘提炼产品和品牌差异化价值并加以彰显传播

    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天生高度同质化的市场,这就是前面说的“高度均质”问题。如果产品本身现成的差异化不足,那么需要下功夫挖掘,在产品和品牌价值上制造出不同。

    盛产大桃的北京平谷,挖掘桃子本身吉祥长寿的涵义,通过并不复杂的技术让桃子长成寿星的模样,一个卖到100元的高价。

    法则五:外在形象品质化、差异化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要设法让产品和品牌在外在形象上表现出差异,用外在形象彰显和提升内在价值,即内在品质外在化,外在形象品质化、差异化,这就是品牌和产品形象的塑造。

    主要有以下手段:

    1. 创意建立品牌识别符号

    2. 选准品牌代言人,做正确的广告

    3. 好包装彰显价值和差异

    4. 利用新型产业模式创造差异,利用终端设计塑造形象

    法则六:创建领先或者独特的标准,引领行业

    这里说的标准分两种。一种标准是国标体系,另一种标准是消费者评判标准。

    在品类或者行业中,创建领先或者独特的品类或者行业标准,引领行业,甚至引导国家标准的形成,取得先手,让竞争对手沦为跟进者、模仿者,或者为消费者树立一个评判产品的“主观”标准,从而在消费者购买决策时提供依据,这是在农产品抢市场、做老大、做品牌的有效法则。

    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比知识本身重要,技术标准比技术本身重要,拥有消费者心中标准比实际标准重要。拥有标准,就有话语权,就有主动权,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如果你是创新者,请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创意出与众不同的标准,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一标准,把标准做到消费者心里。

    法则七:杂交创新

    许多涉农企业第一次踏入高度竞争的现代市场,做品牌更是第一次,他们有的营销观念模式陈旧,有的完全从零做起,没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因此特别需要杂交创新。

    杂交创新就是指大胆借鉴、叠加、互补和融合其他行业的优秀思想、资源、技术、模式和方法,从而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品类(产品)或者营销思路,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突破。

    杂交创新的两大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不同行业间的互动、借鉴与合作。比如獐子岛海参借高端酒水渠道双赢,比如淳牌有机鱼与酒店合作,实行独创的专卖政策。

    另一个类型是,将不同行业间的营销要素的整合进来,为我所用,改良产品或者其它营销要素的DNA,使它产生变异,创造出(1+1)n的几何倍增效应,从而产生巨大的营销能量。比如雅克V9和果维康VC含片,食品功能化与功能食品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杂交变异后的产品与原来大不一样了,显现出更为强劲的优势基因;比如哈根达斯入乡随俗,创造出“月饼冰激凌”;比如湛江国联水产,借鉴速冻水饺经验,请名厨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款速食“水煮虾”。不通厨艺或者没有时间下厨房的人,只需把“水煮虾”下锅煮5分钟,就能享受到五星大厨级的美味。

    法则八:深加工,让产品彻底与众不同

    农产品市场是个天生高度同质化市场,常见的产品其产品价值和附加值都低,越是生鲜食品,同质化越是严重。常规的想法是,这样的产品放到市场里唯一可以拼的只有价格了,结果,谁也卖不出好价钱。

    怎么办,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改变产品原始形态,大幅度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原来相同的产品变得彻底与众不同。

    农产品做品牌的难度与加工深度成反比,即随着加工程度越来越深,做品牌的难度逐渐降低,反之亦然。冷鲜肉做品牌的难度很大,可是把鲜肉深加工做成火腿肠,做品牌就相对容易得多;同样,新鲜的蔬菜水果做品牌的难度很大,

    经过深加工后,蔬菜水果罐头、果蔬片做品牌就相对容易一些。事实确实如此,火腿肠的品牌早于冷鲜肉,蔬菜水果罐头品牌更是很早就出现了。

    深加工正是产品差异化、增值化的魔术师。深加工可以大大增加农产品食用的方便、卫生程度,易贮存和运输,这些增值在消费者的需求上找到了落脚点。

    1公斤鲜辣椒价格约为1.2元;晒制成干辣椒后,收购价格约为每公斤5元;把1公斤干辣椒制成辣椒酱,市场价格最高也不过10元左右。当同样的辣椒,换成深加工方法,得到的是令人振奋的新答案案:1公斤干辣椒中可以提取辣椒红色素40克、辣椒精10克、辣椒籽油60克,还可以提取辣椒碱,剩余的椒粕和籽粕等下脚料作饲料卖。这样一来,1公斤干辣椒能增值到35元,是干辣椒价值的整整7倍!

    农产品基地品牌化战略

    在建设好基地的同时,应考虑建设外向型的基地,也就是尽量能够使农产品至少是出省创收。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一般出口基地的要求较高,以原来获得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的基地为主。可以把这些基地作为建设的重点,使其成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窗口,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先进科技的场所,基地产品应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

    另外,要注意抓品牌建设、农业标准化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实施优质名牌战略。在基地建设中,应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各基地县(市、区)尽量统一标准生产、搞好商标注册,统一品牌经营,促进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

    农产品基地建设要与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相配套,集中品牌优势,以标准和品牌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做大品牌,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实施品牌战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建设,建立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全省农产品尽快适应“打出去”的需要。建立农产品品牌,有利于全省农产品的对外销售。据2008年传来的消息,江西省有望为北京供应蔬菜。如果此事成为事实,那更应该建立相应的品牌,为以后江西省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去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分析与应用有哪些?

    农产品品牌进行细分的目的,在于可以相应地采取不同的品牌发展战略。从易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们倾向于把农产品品牌划分为大品牌和小品牌两类,由于这两种品牌的自身特征差异很大,所以必须采用不同的品牌发展战略。

    大品牌(地区性公共品牌)

    所谓“大品牌”,是指地区性的公共品牌,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地区+产品”品牌。这种品牌出现的时间最早,影响也很大。特别由于农产品的特性与一般的生活消费品有所差异,大多数农产品的品质主要由以产地为集中体现的自然条件决定,其市场需求的细分要求又不十分明显,因此“大品牌”曾一度成为农产品品牌的主要形式,这也被称为自然资源型农产品品牌。在这类品牌中,“地区”是其主要的特色和区别标志,这类品牌的开发是以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作为对象和载体的。

    特色农产品也叫名特优农产品。它是一个地方水土气候条件,优秀耕作方法的结晶,具有与众不同的优秀品质,市场魅力经久不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代表着当地农业的发展方向,极具开发价值。特色农产品具有共创性和资源共享特点,通常不为一家一户培育而成,而是一个地区人民群众长期共同创造,并且由这一地区的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一种农业高位资源,比如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烟台苹果、郫县豆瓣等等。特色农产品的命名,一般以原产地名称加农产品名称构成。

    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名称,凝聚着名优特农产品的优秀品质,蕴含着很高的无形资产价值。这样的原产地名称,也是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共有的财富。特色农产品在申请注册商标的时,往往以原产地名称作为商标名称。这样的商标也注定了其职能有生产、经营该种名优特农产品的企业或个人共同拥有,共同使用,否则便有失公平,便可能产生无休止的商标争议,法律纠纷,直接影响到这个注册商标的生存、使用。

    特色农产品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与共同品牌具有一种天生的亲缘,特色农产品要想成为农产品名牌,必须走公共品牌—“大品牌”的发展道路。这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无形资产的潜力,便于集中当地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以较低的策划、宣传成本迅速提高“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一旦“大品牌”的知名度打响,也有利于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的优化,吸引投资,做大公共品牌,并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促进当地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形成良性循环。

    小品牌(产品型品牌和企业型品牌)

    所谓“小品牌”,是指对“农业产品型品牌”和“农业企业型品牌”的总称。之所以称为“小”,是指和“大品牌”相比,其品牌涵盖的产品内涵和种类较小。“产品型品牌”主要指某种具体农业产品所采用的品牌,它主要用于区别其他企业的同类型农产品。如四川郫县的“鹃城牌”郫县豆瓣就是一例。“企业型品牌”主要指某具体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所采用的品牌,它主要用于不同农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区别。如“希望”就是希望集团与通威集团等其他农产品企业相互区别的企业型品牌。

    由于在市场行为中,消费者常常不仅仅是认定某一特定的品牌产品,还要通过企业的牌子去认识和购买其他系列产品,因此“企业型品牌”常常拥有更高的含金量。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型品牌”的经营,通过多品牌或品牌延伸策略来低成本拓展它的“产品型品牌”战线。如刚刚提到的“希望集团”,旗下就拥有“希望”牌系列饲料和“美好”火腿肠等多个产品型知名品牌。

    “小品牌”是农业市场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消费者品牌意识的觉醒和多样化是它产生的市场条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必备的微观基础。“小品牌”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以特定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为载体,因此,培育好载体才是每个地区农产品“小品牌”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大品牌”与“小品牌”战略的区别与关系

    两种品牌战略的联系是: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先大后小,以大带小,大中有小,荣辱与共”十六个字来形容。“先大后小,以大带小”是说两种品牌战略在地区整体品牌战略发展选择中存在先后顺序,需要根据当地农产品品牌的实际发展阶段作适当选择。一般来说,“大品牌”的发展战略需要优先实施,目的在于通过大品牌的开发和经营完成区域农业主导产品的选择和产业布局的优化,通过“大品牌”的整合,集中早期有限的资源为优势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品牌环境和外部条件。

    以此吸引外部投资和技术合作,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并培育出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逐步完成市场的培育和开发。由于此时那些实力较为突出的龙头企业在当地“大品牌”开发经营过程中已经尝到了甜头,完成了初步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储备,又有较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相应制作为保障,这时他们便会积极开发自身的产品和企业品牌,以谋求更高的利润回报,这样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以大带小”的良好局面,把当地的品牌战略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大品牌”决不是无品牌,也决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农业生产经营的品牌意识不强”的表现。可以说“大”、“小”品牌是针对农产品品牌发展不同阶段而制定的不同发展战略,尤其在处于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农产品市场,“大品牌”战略的作用会体现得尤其明显。

    农业品牌如何打造?

    京东商城CEO刘强东种米,柳传志做品牌食品……造电脑的、卖果汁的、搞房地产的明星企业,纷纷携巨资进军风险大见效慢的农业

    知名学者郑风田分析称此举是为了抢耕中国农业这片“品牌荒地”

    近年来,地方政府、合作社、农业企业也提出要建设农业品牌,如何破解模式创建、营销技巧、推广策略方面的难题?三农直通车特邀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胡晓云主任和农业品牌营销专家娄向鹏,在网上与各位网民探讨农业品牌的打造之策

    打造农业品牌,规模化是前提娄向鹏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生产贸易型的,还不是品牌营销型的

    专业合作社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组织,还需要在产品品质外在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上提升,着力提升品牌的溢价能力胡晓云 :没有完全自由经济,特别是农业,要摆脱或改变小农经济的提篮小卖形式,必须组织起来,形成集聚效应,否则,没有力量打造品牌

    政府的重视、政府的观念改变和观念更新非常重要

    这是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而言尤为重要,除此之外还要有协会牵头,企业支持,全员观念的更新,以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四川蒲江县“蒲江雀舌”,今年发展势头非常好

    娄向鹏 :自给自足,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化大协作大流通大交换相悖

    打造农业品牌的前提条件是,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必须上一定的规模,有赖于土地等经营要素向少数人手里集中

    现在这个条件越来越具备,农村务工人员减少,土地流转制度向市场化转变,工业化大企业看好农业投资,都促进着品牌农业进程加速

    娄向鹏 :做品牌不等于大投入的广告传播,低成本做品牌有许多,第一,产品是品牌的第一载体,产品品质要过硬,最好要独特,而且要始终如一;第二,在销售市场上,要集中力量开辟自己的战略根据地,不要到处开花,要集中相对小的区域形成口碑,口碑就是品牌

    胡晓云 :我曾经对农业品牌打造总结过20条智慧,其中,品牌包装广告化、品牌广告新闻化、品牌终端媒体化等,就是实现低成本打造农业品牌的智慧

    我们很多的农业企业或农户不重视符号化建设、不重视包装体系建设,不重视销售终端的媒体化运用,所以,花了大钱,却做不成好品牌

    娄向鹏 :第一步就是先做好一个有市场有差异化有地域特色的品类,集中力量做出品质,进而做出销量做出品牌

    胡晓云 :中国农业并非“品牌荒地”

    品牌是产品与消费者及其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

    起源于权益的保护,起源于差异化后得到的权益保障和个性凸现

    上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将用于打造工业品牌的方法用于缔造农业品牌,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如农夫山泉、如那么多的地标品牌

    但是,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基础相比较,由于过去我们不重视,也不懂得科学创造品牌,中国的农产品品牌还是不多

    娄向鹏 :做品牌要善于挖掘价值支撑,原产地、品种、工艺、文化等诸多因素都能成为品牌独特的价值

    另外,考虑到企业实力,一般来说,应该先聚焦资源,在一个区域市场取得优势地位,完善盈利模式,再逐步扩展

    胡晓云 :确实是,要成就一个品牌,首先是要埋头做事

    品种、品种是品牌的前提

    胡晓云 :除了我常说的要好资源、好品种,好品质、好文脉之外,品牌创造的组织体系架构也很重要

    胡晓云 :要成就一个品牌,首先是要埋头做事

    在品种开发和品质管理方面作好打造品牌的前提

    好产品是好品牌的保障

    如果没有好产品,就不可能有行业里长期的影响力、品牌的长久生命力

    有了消费者需求的好产品,然后通过符号化、形象化,强化与消费者的好关系,才是打造品牌的正确之道

    娄向鹏 :品牌不是幽灵可以魂不附体,品牌与销量是相伴相生的

    先做品牌还是先做销量,是个伪命题

    胡晓云 :在市场的立场来看,品牌不是品牌主的,品牌决定于它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打造品牌不是短期行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将一个产品和消费者建立起一种从认知到认同到忠诚的关系,是一个战略选择

    作为战略,不能迷信“特效药”

    很多的人主张用打造快消品品牌的方式打造农产品品牌

    这要看不同产品的可能性

    从定位而言,同样是茶,可以是柴米油盐姜醋茶,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茶

    前者可作为快消品,后者则是奢侈品

    娄向鹏 :这是非常好的一只力量,但要注意的是,政府行为往往把品牌打造成笼罩品区域所有产品的区域品牌,这样就会产生热销后,大家都透支品牌,谁都不珍惜,公共资源成了公厕,一个假冒,全部受损,比如五常香米事件,最典型的就是阳澄湖大闸蟹的例子

    农产品的营销网民 :中国现行的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模式对农业品牌的打造是否是较大的阻力,如果是以超市为主销售农产品的模式,想必对推行精细化农产品及品牌农产品是很好的推动力

    胡晓云 :这是一个关于农产品品牌销售渠道的问题

    每一种产品,可以进入的渠道有许多

    对农产品而言,传统的有农贸市场,现代些的有超市、专卖、连锁等,更现代的有网络销售,如淘宝网店、微博互动销售等

    选择渠道要看该品牌的定位,特性,典型消费者的消费阶层与习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与该品牌的结合点

    娄向鹏 :微博营销是手段,目前应该重视,但不是农业品牌营销的决定性因素,只是手段之一,而且大家用多了,就与现在漫天遍野的广告一样,同样跳不出来

    娄向鹏 :微博在整体上救不了农产品,因为微博只是手段

    当大家全在微博里吆喝卖难时,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利用互联网打造农业品牌,与线下打造品牌没有本质区别,而且更要关注诚信,要使线上线下的沟通渠道和物流、资金渠道全部畅通才行胡晓云 :研究证明,微博平台上的良性互动、口碑传播、剧场效应等对微博使用者的品牌态度改变、消费意愿的产生等都能够产生效应

    如何加大农业品牌建设

    目前国内农业品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企业通过品牌咨询管理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又一个品牌,曾几何时,“农业品牌”在国内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下到乡村,上至中央,对此都鲜有关注。十余年间,各种咨询公司结合国际经验,逐渐构建起了中国农业品牌的理论体系,并将之实践运用于近百个地方政府的农业品牌打造中。如今很多农业品牌都已经将现代化的成果反哺给了农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创建农业品牌,不仅能提升农业行业整体形象,更能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甚至推动一个地区的发展。

    当水果、粮食等农作物成立品牌的时候会立即上升到营销式发展的层面,就可以通过品牌定位、产品创新、产品核心价值、品牌形象设计以及传播推广等手段,提升产业、企业、地区来实现价值并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得到资本的升级,现代化的建设思路比传统营销方式肯定更加有效。我们今天就来浅析建立农业品牌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几个小问题。

    如今的社会,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再提高,对于农作物同样也是一样,各企业在建立品牌的时候要明确自己的产品结构,要抢占公共资源走市场引领之路,企业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种什么,种什么是迎合市场需求的,例如蔬菜来说,要引领菜农“埋头种菜”转变成“种市场需要的菜”紧跟市场架构,并且企业要第一时间占领到最佳的资源,比如土地、地方性的农产品,做市场的龙头老大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手段,因为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有了不错的产品才等于有了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当然后续的营销当中给产品创意建立品牌识别符号,选准品牌代言人,做正确的广告并设计精良的包装彰显价值和差异都非常重要。企业需要去发掘与竞争不一样的内容,例如“寿星桃”这样的方法就会给企业创造差异化价值。这一点与其他行业一纸,做差异化品牌才能提升更大的价值。同时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当开发出新型农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拿到知识产权,这就等于拿到了标准,这样就会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当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主动权。

    当企业形成一定的标准化的时候,说明品牌咨询管理起到了作用,当然企业发展还是要按照“尊重自然、循环发展”的理念,从培育到销售,安全优质的农夫产品才是一切农业品牌的核心内容。

    农业品牌的作用

    (一)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价值,为发掘乡村价值推动乡村振兴奠定经济基础

    农产品往往具有高度同质性,消费者区分难度大,难以实现“质优、价高”,进而增收也困难。因此,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来解决“质量优、价格高、销路畅、增收大”等问题,尤为关键。

    “品牌引领”,意味着“质量导向”,要充分体现“绿色”“优质”“营养”及地理标志。这就要求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完善质量评价,深入实施土壤改良、品质化生产、原产地追溯工程,强化品质监管;还要加快区域公用品牌注册,完善品牌准入标准,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和评价体系,提高市场识别度;激发各类农业主体打造品牌积极性,将农产品特色产地变为品牌生产基地,推动标准化生产,并赋予地方文化特色等。

    因此,品牌化需要产前的技术创新和设施改进,产中的生产性服务和标准化管理跟进,产后的社会化保障等配套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是全产业链的升级,必然会带动整个农业产业以及涉农工业和服务业的升级,进而推动“产业兴旺”在更高层级上得到实现。

    (二)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动力

    品牌化要求生产标准化。农业工场化(园区化)是实现品牌化、标准化的物质载体和技术支撑,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技术要求。农业工场化,是指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场化、工厂化和智能化,代表着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方向。

    其中,农业的“农场化”强调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意在改善农民生产作业环境的同时,通过规模生产和专业生产的途径,提高农民生产的熟练程度、土地的产出效率和农产品品质。

    农业的“工厂化”是指采用工业化模式,通过人工设施、人工控制或制造的环境,使作物获得最适宜的生产条件,可以使农业生产摆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强调农业生产的连续性、规模化、标准化和无害化。

    “农业工场化”意味着“农业现代化”。现代化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既是对品牌化及其要求的标准化和现代化的支撑,又客观上推动着大农业产业化的升级,需要种子、生物农药等上游产业生产的标准化和现代化,也需要食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下游产业生产的标准化和现代化,进而带动大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必然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化,进而推动从事标准化、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农民或工人在技术能力上的标准化和现代化,从而催生“高素质农民”,即农民职业化。

    (三)提高农民的现代化意识,为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推动乡村振兴提供队伍保证

    农民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农民职业化就是变“传统农民”为“高素质农民”,这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要求。农民职业化是适应农业工场化发展需求,提升农民素质,培育职业化的农业工人,既稳定农业生产者队伍,又推动农业工场化发展。因为农民始终是农业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其技术、能力和市场素养状况,直接决定着农业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是农业现代化的最根本保障。

    在品牌的影响下,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纷纷进驻农村,成为新型农民,这样农民原有的结构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能有效改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模式,增强了农民现代化意识,这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高素质农民具有新思维、新眼光、新技术、新追求,对农业新业态、新产品的接受能力较强,会不断影响和带动传统农民及其二代、三代等,共同构筑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产者大军和经营者队伍,共同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是落实蔬菜品牌化、农业工场化及其标准化的人力保障,又是培育创造创新品牌、创造完善升级标准的力量源泉,必然会促动三产融合不断升级和人力资本不断更新,从而使农业农村发展保持活力。

    农业品牌策划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好农业品牌营销策划方案?

    农产品的发展从古到今,对品牌的开发和发展不是很重视,但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及广告传媒技术的发展,加上日益激烈的竞争营商环境,各行各业的产品都在关注着品牌的发展。农产品如果要走出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品牌营销至关重要。对于农产品的品牌营销,我也谈谈我个人看法:

    1、农产品生产要标准化,质量要统一化。想要把农产品销售到更广的市场,打出自己的品牌价值,首先要对农产品生产要施行标准化操作,要按具体生产操作流程来,切记根据经验来自己判断,要科学化的管理,质量要求要统一。

    2、农产品要规模化生产。要发展壮大自己的产品,发展品牌,必须要保证产品的产量,因为如果是想小打小闹的话,没有必要发展品牌,因为品牌的建立成本是很高的。首先要有量的准备,根据品牌战略的开发,实时推量。

    3、农产品要申请自己的商标LOGO和品牌名称,设计统一个性的包装。农产品同质现象比较严重,同样是米,可能有很多叫法名称,你自由属于自己的专属商标和品牌名称,才能在批发市场、商超、生鲜市场打出统一推广方案。

    4、农产品根据本地特有属性,申请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结合当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游客提供优质农产品礼品。

    5、建立自己的农产品专卖店。根据农产品的市场定位情况来选择城市选址,如果选址高端那就要选址一线城市,如果农产品比较一般,就可以选择二三线城市就可以了,要有统一的门头广告、统一的装饰风格、统一的营业员服饰等,宣传品牌发展。

    6、利用互联网技术,投入网店推广,也可以运用自媒体宣传自己的品牌,总之手段比较多。

    最后再次强调,品牌发展的前提是农产品的质量一定要有保证,否则品牌发展再好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如何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农业品牌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特色农业品牌意识。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采取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三品一标”与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新闻单位应开辟专栏节目,加大对重点企业、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树品牌形象,推产品销售,创驰名商标,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企业主和社会公众都要增强争创品牌意识。

    (二)发挥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发展。要建立起“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开绿灯、搭建平台,在资金、宣传、税费、金融、对外促销上大力扶持本地农产品品牌企业及其他涉农主体的发展。

    (三)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要充分激发涉农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鼓励龙头企业创新科技,以品牌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质量。对龙头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宣传上给予财政资金补助。支持现有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档次,扩大农产品市场美誉度,增强农业产业之无形资产,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四)加强品牌创建管理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培育争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要建立创建奖励机制,一手抓创建,一手抓管理,以此鼓励生产经营者多创产业名牌,走品牌创业之路。

    (五)建立农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每年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引导种子资金,以补贴、奖励的方式重点扶持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对利用市级以上电视台、报纸、户外广告等宣传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投入额的10%左右补助。参加省级以上农业展销会,给予摊位费补助。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

    创建农业品牌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品牌观念差。传统农业生产意识还占较大比重,缺乏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等现代农业发展观念。营销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忽视品牌经营,既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又缺乏应有的宣传打造,致使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低,无法发挥品牌附加值及增值效应。

    二是农业品牌市场占有率低且不平衡。从商标总量看,我市现有已申报及注册涉农商标900余件,占全市已申报注册商标的45%强,但已获各级品牌认定商标(中国驰名、省著名、市知名商标)共计60余件,占商标数的近4%。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仅70个,缺乏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产品。在农产品品牌分布上,3个国家级中国驰名商标均为阆中企业所持有,地区发展不均衡。

    三是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宣传不够,即使有部分广告宣传,也缺乏整套的广告策略和商标品牌战略。政府主导的宣传工作更是薄弱,与相邻市县政府对农业品牌创建和宣传特别重视形成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由于地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一样,所抓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我市多数县(市、区)政府大多尚未专门研究和出台农业品牌发展政策和文件。政策扶持资金少,政策措施不尽完善,导致各地工作发展不平衡。

    我国品牌农产品有哪些

    我国品牌农产品

    我国法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第一, 我国法定的农产品质量认证机构有哪些?

    2003年我国成立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该中心下设的种植业产品、畜牧业产品和渔业产品的3个分中心为法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负责全国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其中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渔业产品认证分中心,挂靠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分工负责渔业产品的具体认证工作。

    第二, 我国农产品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流通

    在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大部分是在农产品集贸市场基础上自发形成的,这种自发形成的交易市场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售卖活动往往由散户进行,易进易出,所销售的产品没有统一的规格限制,产品采购一般由散户自己进行,这就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由于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自发性,难以形成集体采购经营,农产品就难以形成集体合作生产,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生产效益下降趋势明显。在农产品采购方面,我国农产品从田间到厨房的环节太多,农产品要进入市场销售至少要经历4个环节,农户负责生产农产品并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集中卖给农产品经纪商,农产品经纪商将收购上来的农产品批发给商贩,商贩再批销给农贸市场或超市,最终由农贸市场或超市卖给居民消费。这种复杂的流通模式延长了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增加了鲜活农产品的损耗,又加上近期油价上涨,每一个环节产生的新损耗也增加,这就使每一个环节至少加价5%到10%,大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推高了农产品的价格,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上海市商委与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冷链物流产业大会”在上海开幕。大会首发《国家发改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旨在为全国的冷链物流企业树立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记者从《规划》中获悉,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占40%。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暑运率分别达到15%、30%、40%,冷链物流的规模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后损耗却十分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耗金额达1000亿元以上。而在欧美发达国家,果蔬流通腐损率一般仅为5%—6%。也就是说,物流公司同样运送10吨蔬菜,在欧美国家只会“浪费”几百公斤,在我国却要“蒸发”2—3吨。物流环节的消耗多了,零售终端的成本自然上升,居民需承受的蔬菜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

    流通环节菜价涨幅大

    目前,一颗在田头仅售1元钱的蔬菜,通过层层流通、批发,到居民桌头,售价可能高达3元钱。但奇怪的是,每个环节的中间商,却都用手捂紧荷包,声称自己“没赚钱”。

    在重庆市潼南县桂林镇,菜农以每公斤0.9元的价格把萝卜卖给蔬菜收购商;蔬菜收购商把萝卜运到潼南县盘溪蔬菜批发市场,与批发商的成交价是每公斤1.1元;批发商卖给菜贩是每公斤1.2元;菜贩把萝卜拉到南坪正扬农贸市场,以每公斤1.4元批发给市场终端摊贩;摊贩将萝卜按照大小,标价每公斤2.7元、2.8元、3元。就这样,这批萝卜从田头到县城的菜场,价格涨了3倍,流通环节加价幅度达每公斤2.1元。

    在上海浦东新区,一家扁豆生产合作社向菜农收购扁豆的价格是每斤1.1元,到批发市场,成交价是每斤1.4元;在崇明,合作社向菜农收购一斤白菜的价格是0.5元,经过批发市场和菜贩环节后,零售价超过1.5元。

    浦东新区的扁豆运输者表示,所得到的每斤0.3元差价中,0.05元是企业的毛利,0.25元是物流、人工和其他费用。重庆的蔬菜批发商也强调,物流环节的加价,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抵消农产品在运输途中的损耗。

    专家建议降低流通损耗是关键

    “这些在运输途中的无谓损失,间接导致农产品零售终端售价高昂,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农民增产不增收,也渐失种植、养殖的积极性。”

    在冷链产业大会上,不少与会代表都表示,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发展冷链物流,切实降低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腐损率,可为城市居民减轻来自“菜篮子”的压力。

    上海市商务委市场体系建设处刘敏处长表示,流通环节中最大的成本就是物流,政府的长远措施、职责是搭好台、培育好市场,从社会范围降低物流成本。“上海在平抑菜价方面已采取不少措施,下周还会出台一些具体举措。”

    郑州思念食品公司副总裁秦鹏更是大胆预言,如果蔬菜、肉类在运输中间的损耗能降下来,目前城镇居民菜价还有一成左右的降价空间。

    第三, 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实例,万全品牌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近年来,万全县食品加工业呈现出规模大、标准高、辐射广的产业化发展态势,形成了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带动,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星罗棋布的可喜局面。目前,全县已发展起农产品加工企业210多家,其中“禾久”、“康希”等30多个品牌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出口日、韩、美、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小食品成就大品牌。该县借助农业资源优势发展食品加工业,突出抓好“鲜食玉米”和“燕麦加工”两个龙头项目,积极为各类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服务。按照“农场+工厂”、以销定产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促进中绿(河北)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玉米深加工和蔬菜保鲜出口项目,辐射万全、沽源等6县区数千农户,产品全部出口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康希”牌燕麦片、“万绿田园”牌燕麦粉、燕麦米等七种燕麦产品,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获得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占到全县燕麦产品销售总量的1/3多。

    标准化串起产业链。农企龙头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实施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的号召,提出了“标准化提升产业化”的口号,强化措施,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以《万全县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标准》等标准的制定为契机,该县“龙头”农企大力发展 “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入股农户”等经营模式,把农民、土地、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许多龙头企业也开始自觉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促进企业上档升级。全县有100多个农产品进行了标准登记,有9家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全县食品年出口额达700多万美元。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

    从上世纪8O年代开始,我国着手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市场化改革,本着“多渠道、少环节”的原则,大力培育新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相对应的“小生产、大市场”为特征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多条流通渠道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格局。目前,我国农产品上规模的批发市场有4000多家以上,加上遍布城乡的农贸市场和各类超市,形成了庞大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如图)。但整个农产品渠道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是渠道流通的基础,高质量、标准化的产品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意义非常重大。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这就决定了农产品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集中在一个较小的空间范围里,因此农业的生产往往非常分散,而分散的种植又使得其规模相对较小,难以集中,信息相当分散。同时,农产品作为一种非加工产品,外形尺寸和内在的品质很难统一,更难进行人工控制,使得种植实现标准化非常困难。

    2.渠道过长。典型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是从生产者(广大农民)开始,然后把农产品卖给产地的批发商,很多批发商本身承担着物流商的功能,然后再把农产品批发给销地的批发商,再批发给各类农贸市场的零售商,最后才转移给最终的消费者。一般要经过4~5级渠道长度。过长的渠道,带来了很多的问题,首先,农产品的整个流通时间过长,这造成了很多生鲜和水果类农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变质和损耗;其次,价格差异及变化更大,从初级生产者到最终的消费者的价格差异由于流通渠道过长,差异往往非常大,甚至能达到好几倍。而且,由于渠道过长,对各级市场的价格行情变化就不能很好掌握,造成价格变化很大:最后,农产品的信息流不畅,由于渠道过长,相关利益群体过多,很多农产品的供需信息流通不畅,造成了整个渠道效率不高。

    3.初级农产品缺乏品牌建设。整体上来讲,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几乎没有品牌意识,无论是从管理还是广告宣传上都是如此。有资料显示,湖南省湘西州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以粮食、茶叶、猕猴桃、水果、烟叶、中药材为主,其中仅有4个湖南省著名商标、3个湖南省名牌产品,获得各类认证的企业有14户,与科研院所建技术研发机构的有6户。同时兼有其他的名牌农产品68件,仅占全州商标总数的13左右。这些大都是地区性的名牌,或者进一步说是著名土特产,还没有达到品牌的基本要求,更不用说知名品牌。

    从国内市场来说,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的经营意识根深蒂固,特别是一些小零售店内的农产品,基本都是从传统手工作坊制造出来的,根本没有什么质量和技术要求,只注意蔬菜、水果等产品的新鲜度,很少去对品牌有什么特殊的注意。不少人认为,只有进入工厂经过生产工艺加工后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在田间地头的产品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如果谁买个豆角还要看品牌就会成为人们嘲笑或议论的话题。这些都已经在无形之中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力。如山东省的蔬菜产量很大而且质量很好,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畅销大江南北,但在大都市的超级市场上很难看到身带条形码的山东品牌蔬菜,而只能在农贸市场销售。山东蔬菜的出口量也很大,大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但在国外市场上很难看到中国山东标识的蔬菜,我们只能给国外商人提供初级产品,然后贴上他们的商标销售,处于“为人作嫁衣”的窘境。

    4.农产品同质性强,品牌很难差异化。便于消费者识别商品的出处并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是品牌经营最基本的作用,是生产经营者给自己的产品赋予品牌的出发点。现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城市的超级市场中有众多的同类农产品,虽然是由不同的生产者生产的,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的时候,往往很难分辨出两种同类产品的区别。

    现在一些地方开始注意农产品注册,但多数缺乏地域特点,往往是别人注册什么商标,自己也跟着注册什么商标,没有发挥自己当地产品的特点,这种“跟风”效应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重复性竞争。造成了“一种特色产品,多个注册商标”的分散局面。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农产品的品质差异相距甚远,即使有两种品牌的农产品都能达到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甚至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仍可能存在很大的品质差异,如风味、质地、口感等。这些差异是消费者无法用肉眼识别的,消费者也不可能在购买之前都亲口尝一尝。所以,消费者就需要有容易识别的标志,这一标志只能是品牌。中国很多生产者对于如何提高产品品质根本无严格意义上的实质性举措。生产方式仍然沿袭以往的散户经营,化肥、农药的使用仍无标准可言,产品上市也没有什么包装。这类品牌且不说是否符合健康环保标准,单外表就让人无法识别,只能凭商贩口里的大声吆喝,不要说走出国门赚取外汇,就是在国内,这类产品的市场前景也让人担忧?。

    5.营销渠道参与成员过多。农产品的渠道参与人员包括数量非常庞大的各类生产者和各类消费者,并且还包括衔接两类成员的各类中间商,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中问商主要以私人和个体的为主,规模小、实力弱。这些过多和过散的渠道参与成员对农产品的规模经济和范畴经济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由于参与成员过多,造成了利益的重新分配、农产品信息的过滤、地区保护主义等相关问题的存在。

    6.渠道组织功能不健全。当前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主导的营销渠道体系虽然在农产品的集散、销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能有效解决产销环节中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生产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生产,菜田面积小,种植品种多,基本是手工操作,而农产品在大中城市的消费又有集中性的特点。如何将分散的、小批量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多数城市尚未很好解决。另外,已建立的批发市场无论从市场设施、交易方式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离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的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7.流通半径过小。我国农产品销售呈现出很强的地域限制,以产地批发市场为例,大多数农产品在产地附近销售,产品外销到销地的数量及比重有限,时常出现农产品产地过剩销地短缺的尴尬局面。农产品区域流通不足,导致一到农产品上市季节,大批农产品集聚在产地附近外销不出去,造成产地农产品供过于求,出现滞销困局。营销渠道的畅通和高效可以有效保证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使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平衡。

    8.错误地认为绿色产品名牌认证会增加生产成本。随着消费者健康消费观念的增强,绿色品牌农产品以鲜明的形象和安全的品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我们把实施品牌战略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建和宣传绿色品牌,使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成为固定消费群,增强优质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也有不少企业对绿色健康的品牌认识不足,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创农业名牌的措施不够得力,并且担心名牌产品认证会增加生产成本。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绿色产品名牌认证工作,在我国虽已开始推行,但还处在试行和扶持阶段,认证的费用是相当低的;况且,这点费用比起获得认证后取得的显著效益简直是微不足道的。